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时代变迁 我与法庭共成长

时间: 2019-10-12 10:46 来源: 秭归法院

二十二年弹指一挥间,细细数来,我已经参加工作二十二年了,这中间有十六年我都在派出法庭工作,我几乎跑遍了法庭管辖的所有村庄。我也亲身体验了人民法庭从小到大、从艰难困苦到发展壮大、从陈旧落后到科技进步的发展变化。岁月流逝,我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变成了四十多岁头发谢顶的中年油腻大叔。每当回首往事,心潮总有些起伏,每当再次回到曾经工作的地方,感觉像做了一场梦,我又回到了我熟悉的战场,人民法庭的巨大变化犹如曾经的梦想,一切都变得美好了。

梦想开始的地方:陕西营人民法庭(现更名为沙镇溪人民法庭)

1997年10月,经过秭归县首届公务员招考,我幸运地进入秭归县人民法院工作,当年就被分配到陕西营人民法庭,当时法庭就是农村一栋普普通通土墙瓦房,坐落在陕西营镇的半山腰上,说实话和我想象中威严的人民法庭相差甚远。大门口是一块木质褪色蓝底黑字人民法庭牌匾,走进中间的堂屋就是审判庭了,已经褪色的蓝布上悬挂着暗黄色铜质国徽,国徽下三张木质审判桌椅,两边就是顺着墙摆放的两张木条椅,木条椅跟前就是相对摆放的两张茶几,茶几上分别放着原告、被告及代理人的三角牌。屋内地上坑坑洼洼,就像月球表面的环形山似的,堂屋四角各开一门。虽屋内光线不明亮,但整洁不失肃穆。当时的老谭庭长和马法官热情地招呼让我缓过神儿来,才开始细细打量法庭周围的环境。锣鼓洞河就从法庭门前的崖边流过,在不远处与青干河交汇。崖边种植了各种果树,我记得杏树和桃树居多。

陕西营法庭于1976年设立,一直就在那个土墙房子里办公,在堂屋里审案,在角屋里做饭休息。法庭没有交通工具,下乡办案全靠两条腿。那时我们下乡办案,一下去就得步行三五天,大多晚上回不来,吃住都在村干部家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和马法官下乡办案路途遥远不能回庭,他把我寄宿在一个老百姓家里,我和一个陌生人睡一床,那一夜基本没睡着。

当时乡镇经济不发达,条件很落后,法庭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就是刚刚装上的程控电话了,这也是我们和外界最便捷的唯一的通讯工具。为了庭内管理,老谭庭长定做了一个铁盒子,把电话锁了起来,只能接听,要想打电话就得找老谭庭长拿钥匙。不过那时候为了能打电话,我经常用铅笔斜着伸进铁盒子里按拨号键。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老谭庭长居然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让我无比的敬佩。而让我最最感动的是,老谭庭长考虑到我是刚刚考进来的大学生,生活没有着落,特地申请院里给我们配了一名炊事员宋阿姨,基本就是给我一人做饭。有时候快到中午我们还在开着庭,隔壁房间的炊事员宋妈妈已经开始烧火做饭,油锅里霹雳啪啦的炒菜声响就是休庭下班吃饭的信号。最寂寞难熬就是晚上,由于乡镇电压不稳,都是白炽灯泡,那一明一暗交替让人汗毛直竖。到了2000年,陕西营镇因三峡大坝修建开始移民,老陕西营法庭即将被淹没水底,2001年更名为沙镇溪人民法庭后搬迁到了大岭新集镇。又经过几年租房办公的时代,沙镇溪法庭终于在2007年落成。那是一栋三层楼房,办公设施一应俱全,配备了一台吉普车,三台电脑、一台打印机。当时法庭人数最多的时候有八名干警,审判执行的各种疑难杂症都不在话下,条件好了大家办案都很带劲儿。

梦想成长的地方:郭家坝人民法庭

2005年,我从沙镇溪人民法庭调到郭家坝人民法庭继续从事书记员的工作。搬迁以前,郭家坝法庭是一栋二层的砖混楼房,但是座落在公路坎下,每次车辆经过满屋子都是灰尘泥土。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原来的郭家坝法庭也已沉入水底。我来以后就在郭家坝移民站租了一层楼房作为郭家坝法庭办公、休息、吃饭的地方,楼下就是临街的商铺。车来车往,商铺喇叭吆喝噪音很大,关着窗户开庭有时候都会被噪音打断而被迫暂停。不过住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郭家坝法庭当时已经和沙镇溪法庭一样设立为中心法庭,法庭的干警最多的时候有九个,配备了一台吉普车和四台电脑、一台打印机。2007年,和沙镇溪法庭一样,郭家坝法庭新建了三层办公楼一栋,窗明几净的办公环境,自动化的办公设备,提高了审判执行的效率,人民法庭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2006年我调回了县法院机关工作,在速裁庭同时担任四个法官的书记员,由于审判庭全部实现电脑打字,速度和效率大大提高,已经摆脱了手写笔录的时代。2008年我通过了司法考试,终于结束了书记员生涯,踏上了审判岗位。这一去就又是一个轮回,我再次被安排到沙镇溪法庭和郭家坝法庭工作直到2016年。

追逐梦想,永远在路上:茅坪法庭

2016年我从郭家坝法庭调回县法院执行局工作,在执行局工作三年后,2019年我被安排到城区法庭茅坪法庭工作。这时所有法庭牌匾都换成了红底白字统一规范特别醒目的标志,现在的法庭建设已不仅仅停留在办公设施上,除了每人配备笔记本电脑,各具功能的办公室也应运而生,法庭的生活不再平淡乏味。乡镇法庭全都建成了科技法庭。数字化、信息化、自动化全面升级,当事人足不出户都可以在家中立案。庭审可以同步录音录像,每个席位都配备了电子显示屏,书记员的记录及证据交换全部在大屏幕上同步显示,所有人员一目了然。灯光音响都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清楚明亮,声音立体环绕。我做梦都没想到现在科技法庭如此的先进,审判执行工作都有各自的管理系统操作软件,办案的每一步程序步骤,每一个环节节点都能在电脑系统里显示,审判执行质效都能通过电脑分析随时统计数据,供法官随时掌握。执行管理系统更为强大,可以坐在办公室查询被执行人的房产、车辆、银行存款、工商登记、基金股票等网络上的现金及财产,换做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回首人民法庭的时代变迁,既让人感触良多,又让人倍感欣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法庭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高科技越来越多的改变了我们对人民法庭的认知。法庭的改变不只是现代化的办公楼和各项完善的设备设施,更多是反映着法治建设和司法制度的进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念是新时代法官的办案宗旨和最高境界。作为人民法庭成长变迁的亲历者,我为这段峥嵘、光辉、难忘的岁月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