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媒体聚焦1

宜昌中院举办调解心理学专家讲座

时间: 2011-06-02 09:32
    5月30日上午,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在二楼大会议室举办调解心理学专家讲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社会学院副院长、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分会会长马皑为法官干警作了题为《调解心理学漫谈》的辅导讲座。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张玲主持讲座,中院全体干警及城区基层法院干警代表共180余人参加大会听取了讲座。这是马皑教授自去年11月到该院作《心理学在司法中的作用》专题讲座之后在该院的第二次讲座。

    马皑教授从“调解的制度性要求、调解的形势要求、调解中的心理学要素、说服、影响力的培养”等五个方面生动阐述了当前调解工作的重大意义、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实质以及如何运用心理学开展调解工作等问题。马教授指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政法机关应高度重视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把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工作原则贯穿到执法办案中,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马教授将调解心理学的基本要素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要素是在心理学指导下实现的调解人员选拔与培养;第二要素是对纠纷各方的情绪化解;第三个要素是态度转变;第四个要素是调解人员影响力的培养。马教授进而分析了“说服”在调解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说服”的6个步骤,即:一是了解对方;二是实现沟通;三是心理疏导;四是化解冲突配合工作;五是转变态度;六是改变行为。

    马教授最后说,调解是在做人的心理工作,使用心理学中的相关技巧不仅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通过影响人的心理而实现真正的案结事了人和,而且有助于保持法官的身心健康。

    马教授的讲座生动风趣,诙谐幽默,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贴近法官干警的现实工作生活,还传授了很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理论性、实践性、针对性、指导性都很强,赢得了参会干警的热烈掌声和一致好评。

    讲座结束后,马皑教授还向参加讲座的干警们发放了关于法院干警职业压力情况和心理健康服务的多达160多题的调查问卷,并安排人员与刑事审判一线的10多名法官进行了调研访谈。这是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分会在宜昌中院设立教学实践基地后,双方开展的又一次交流合作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