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案例发布1

泓清泉淌人间

时间: 2009-03-27 16:23
    李敏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在法院工作十六年,经她审结的案件,没有一件超审限,没有一件错案,没有一个案件当事人上访、缠诉。她先后荣获了“先进个人”、“办案能手”、“三等功”、“优秀女法官”等荣誉称号,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什么是人民的好法官。

    勤学善思,心有宏图苦也乐

    作为法官,总有人问这样的问题:干审判工作苦吗?李敏的回答是:苦,当然苦,做每一份工作都会有它的困苦与艰辛,但只要你心中怀有崇高的理想,你就能体会到工作的快乐,成为最幸福的人。

    1993年初到法院,李敏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在刑事审判庭当书记员。上班第一天,她牢牢记住了一位老法官的教诲——要想把工作干好,没别的巧,就一个“勤”字。从那时起,李敏养成了好学习、勤动脑、常动笔的好习惯。单位的办公桌里,家里的书架上,到处有她的笔记。对案件,每一个细节都要研究,每一处疑点都要琢磨。

    1995年,我院档案升级,李敏也参与其中。为了不影响正常的审判工作,几乎每个星期天,李敏都到单位加班,从早上8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同事们都称赞李敏的任劳任怨,李敏却笑着告诉大家:“加班不算苦,在过去的案卷中,总会有一些经验和思考,对我来说,就是一场免费的课堂。”就这样,李敏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多年历练终于结成累累硕果,她撰写的多篇案例均入选最高人民法院编辑的《中国案例审判要览》。

    当法官苦,但苦中有乐。每上一层台阶,每攀一个高峰,李敏都给自己一个会心的微笑,将目光又投向新的高度。

    细致入微,布德施仁救少年

    1998年至2002年,李敏任刑事审判庭审判员。期间,她共承办各类刑事案件320余件,其中未成年犯罪案件85件。李敏说,每审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都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要挽救他们,必须从“爱”出发、从“帮”入手、从“细节”处着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了解他们,用亲情般的关爱给予帮助和教育。

    在审理一起秭归学生犯罪案件的过程中,学生的父母为了失足的孩子夜不能寐,每天一大早就守在法院门口等着李敏,请求从轻判决。李敏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的父母讲解法律的相关规定,并组织学生的班主任和检察院的干部们共同进行帮教。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学业,李敏又主动为他联系缓刑监管部门,并多次与学校领导沟通,使学校终于同意让这名学生在缓刑期间继续就读。宣判之时,学生和家长感激涕零。这名学生更是每半年就给李敏写一封信汇报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李敏一封不落地给他回了信,鼓励他放下包袱,重新做人。

    在审理未成年人王某抢劫一案时,王某带有极大的抵触情绪,李敏多次帮教都因父亲对孩子的责骂而中止,而王某一听到父亲的名字,更是狂躁异常。为了追根溯源,李敏多次走访王某的邻居、居委会和学校,终于了解到:原来几年前王某的母亲自杀身亡,王某一直认为责任在父亲,父子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积怨日深,王某更是自暴自弃,经常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发泄情绪。了解了根源,李敏便先从父亲身上入手,让他尝试着去了解儿子的想法;又耐心细致地做王某的工作,解开了因母亲自杀而在父子间留下的误会。终于,父子俩重归于好,王某当庭表示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李敏用自己的爱心,细心融化了人们心头的坚冰。她深知,一次审判,关系孩子的一生;一记法槌,关系家庭的幸福。

    厚积薄发,大事化小促调解

    2003年,李敏从刑事审判岗位走向了民事审判第一线,每年承办百余件民商事案件。在她审理的案件中,无当事人缠诉,无一改判,调解率高,上诉率低。同事们纷纷向她取经,她说,“当法官没有巧,重在用心。只要记得一点: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对我们来说是常事、小事,但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人生的第一次,甚至唯一一次,是天大的事,所以法官应当把每个案件都当作大事来办,让来法院告状求助的人真实地感受到法律的公正。”李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把办好每一个案件当作自己最重要的使命,把自己对法律的执着,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通过案件传递给每一个人。

    在审理彭某诉某职业学校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中,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并无异议,但对学校应否承担责任分歧较大。先后五次调解,都因校方的强硬态度无果而终。尽管如此,每一次调解,李敏都依然耐心地讲事实、谈法律,陈明利害,一次次重复,不厌其烦。当李敏第六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时,校方终于被她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感动了,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由校方一次性给付彭某1万元经济补偿。签收调解书时,校方感概地说:“没想到还有这么负责的法官,就凭法官认真的态度,这钱我们出得心服口服!”

    就这样,李敏力争把每一个案件都做到最好,用执着的努力带给当事人公正。在审理张某诉李某等3人人身损害赔偿一案时,李敏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去派出所调查取证。派出所的民警告诉她,他们在承办此案时一共组织双方当事人调解了六轮,却因积怨太深,无功而返。一般人听到这样的话,也许早就已经泄了气,对调解不抱希望,但李敏却丝毫不受影响。通过开庭审理,李敏了解到双方过去曾是好友,于是,她数次组织双方调解,从他们往日的感情出发,逐步引导当事人回忆过去的友情。由于李敏的坚持不懈,双方当事人终于解开了郁结心中多年的疙瘩,心平气和接受了调解。就在签收调解书的当天,被告便主动履行了22000元的赔偿款。

    耐心,是法官智慧天空一颗璀璨的恒星,更是一种境界。李敏说,无论是倾听,还是劝导,只要有耐心,化解纠纷就能“冷水泡茶慢慢浓”。

    上善若水,甘守清贫铸辉煌

    2005年1月4日,李敏一家迎来了三胞胎女儿的诞生,三个可爱孩子的来临,给34岁的李敏和家人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也增添了巨大的家庭负担。李敏的家庭情况很特殊:母亲和婆婆早已相继病故,而父亲和公公,一个80多岁,一个70多岁,年事已高,无力帮忙照料。三个小孩7个月早产,生下来都只有3斤多,在温箱里住了18天,先天体质较差,李敏和丈夫要花费较抚育一个孩子三倍乃至更多的精力。

    2005年5月李敏产假一满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审判工作中。面对自己接手的上百起的案件,李敏没叫一声苦,没喊一句累,更没有因家庭负担重而向院里要求减压。白天她忙着开庭、调解、接待当事人,把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下班后,当其他人可以享受休闲生活的时候,她却忙着照料三个嗷嗷待哺的小宝贝;夜深了,忙碌了一天的她,却还在灯下书写着法律文书,柔弱的双肩上用背篓背着熟睡的孩子……。

    当三个可爱的小宝贝呀呀学语的时候,李敏调入民一庭工作。民一庭负责审理权属侵权、劳动争议等疑难案件,案件关系复杂,所花费的工作量比其他案件要大得多。而这期间三个孩子因为先天体质弱,经常是在一个月内轮流生病。别人家是四个大人抱着一个孩子去看病,而李敏的丈夫常年在外地工作,根本指望不上,只好自己一个人拖着三个孩子跑医院,其中的辛苦难以用言语表述。为了不耽误案件的审理,把案卷带回家成了家常便饭,阅卷、查资料、写文书,常常只睡三四个小时。即使体力已经透支到无法想象,第二天照样风风火火地投入审判工作。就是靠着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2008年李敏共审结案件125件,名列全院个人结案的前3名。

    面对人生的诸多坎坷与困难,李敏没有退缩,也没有牢骚,而是始终微笑着。同事们都很惊讶,说她在带三个小孩的同时又能承办如此大量的案件,将工作压力与家庭压力很好地协调,实属不易。李敏却说:“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当好一个母亲,是我的天职,我累并快乐着;当好一个法官,是我信仰所在,我无怨无悔。”就这样,一路跋涉、一份执着、一行脚印,一串辉煌。只有我们知道,在她坚毅笑容的背后,埋藏着多少对亲人的愧疚与牵挂。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真诚、友爱和无私。李敏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工作平凡普通,她的精神质朴无华,她的事迹谈不上惊天动地,她的故事也未必能够催人泪下。然而,正是因为有李敏这样一群平凡的人,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他们所热爱的审判事业,不怕麻烦,不惧困难,用细心、耐心、爱心为人民群众撑起法律的保护伞,才使得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幸福安宁。他们如一泓清泉流淌人间,滋润心田,坚定着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更坚定着你我,每一位法官为这项光荣的事业奋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