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法官出镜

践行司法为民

时间: 2006-04-28 14:29
    在当阳市人民法院立案大厅里,每天都有一位热情的女法官在接待当事人,她就是该院立案庭庭长杨春频同志。自2000年3月起,杨春频同志一直担任立案庭庭长职务,她严格要求自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创造法院文明“窗口”,展示法院文明形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近三年来,杨春频同志先后被评为“全省法院立案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宜昌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宜昌市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当阳市优秀共产党员”,她所带领的立案庭也相继被评为“全省法院立案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宜昌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信访文明接待室”、“当阳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在立案工作中创“窗口”形象

    立案工作既是人民法院的“窗口”,又是审判工作的一线阵地。同时,又是一个工作繁重复杂的地方。2000年3月,杨春频同志放弃了多年的经济审判工作,怀着对立案信访工作的钟爱,从激烈的岗位竞争中走上了立案庭庭长的工作岗位。杨春频同志把新的工作岗位当做努力拼搏的新起点,开始了她新一轮的努力拼搏。

    苦练“内功”提高素质。虽然多年的审判实践使杨春频同志具有了较高的业务水平,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立案和信访工作,杨春频同志却从来没有从事过。为了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杨春频同志刻苦钻研立案和信访业务知识,经常与市委信访工作部门等单位取得联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经验,很快熟悉了立案、信访工作的相关业务,并在法院组织的各项业务技能竞赛中频频夺冠,成为青年法官中的佼佼者。

    规范管理、提高立案工作质量。杨春频同志一走上立案信访岗位,就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把立案庭打造成人民法院的文明之窗。上岗不久,她便着手建立健全立案信访工作中的各项规章制度、操作程序,使立案信访工作迅速进入了科学、规范、快速的运行轨道。该庭年均立案3000多件,从未发生一起因立案不当而影响审判执行工作、导致当事人上访的事件。

    坚持创新、开辟立案工作“绿色通道”。大胆改革创新,是杨春频工作的一大特色。近三年来,她积极向院党组建议,开展立案工作的改革。相继推出了“绿色通道”、远程立案、推行“阳光工程”、强化诉前调解等多项改革措施。在立案大厅设立了咨询台,设置了来访群众休息席、配备饮水机;设立了书报夹、印发了告诉、立案须知、诉讼指南和诉讼风险提示书等,开辟了公开栏、公告栏,加强了对来访群众的指导。在审查起诉、决定立案、预收诉讼费、案件分流程序中,实现了一条龙服务模式,不仅规范了程序,而且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方便了当事人,受到群众的好评。

    把“一心为民”落实到立案工作中。2003年6月的一天,杨春频同志接到一个来自云南的电话,称其叫赵艳玲,是安宁县自立饲料经营部业主,因当阳市两个体户欠其饲料款近2万元,多次索要未果,询问能否起诉立案追讨欠款。杨庭长耐心听完陈述,考虑当事人路途遥远,来回交通、住宿等费用上千元,当即答应帮其实行邮递立案。案件很快转到业务庭进行审理和执行。不到一个月,近两万元的欠款就汇到了赵艳玲的账户上,当事人无不为之感动,特意给杨春频同志寄来“秉公办案,一心为民”八个大字的锦旗一面,并打来长途电话说:“未曾谋面,一个电话就解决了纠纷。这是我万万没有料到的!你们秉公执法,维护了法律的尊严,我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公正与正义。”

                          在信访工作中创满意佳绩

    几年来,杨春频同志始终把“来访必接、言者必听、有问必答、有案即立、急事特办”作为信访接待工作的准则,并注重研究和总结信访工作经验,取得了优异成效。在全庭推行“三声”“四心”“五一样”工作法。即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接待群众真心、倾听意见耐心、处理问题公心、解决问题诚心;生人与熟人一样、外地人与本地人一样、公民与法人一样、干部与群众一样、残疾人与正常人一样。同时,她还要求全庭做到坚持为来访群众让一个宽心的座,说一句问候的话,倒一杯暖心的茶,使他们受到客人般的待遇,为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打下基础。三年中,杨春频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做来访人员的疏导工作,亲自接待来访人员达5600余人次,化解矛盾170多起。在问卷调查中,其满意率达100%,发挥了立案的窗口作用,展示了一名法官司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2004年6月,河溶镇街77岁的赵某某与76岁的老伴带着被子来到法院,声称:2003年1月其儿子与贺某某因房屋损害赔偿一案已经法院判决,被告贺某某应赔偿其儿子房屋损失费15000余元,但贺某某目前已前往恩施其儿子家中居住,以逃避债务,致使自己全家居无定所,现在要求法院立即解决。老汉边说边拿出装有剧毒农药的瓶子说不解决就喝药自杀。杨春频同志见状,及时予以制止、并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做耐心细致地思想工作,经细心询问后方得知,老人的儿子在判决生效后并未向法院申请执行,便告知老人,如果要求法院执行,必须由原告方申请执行,然后法院将依照法定程序予以强制执行。经过杨春频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二位老人懂得判决没有执行并非法院过错,法院只能依法办事,二位老人思想通后,才愉快地卷起铺盖回了家。

                  在平凡岗位上锤炼出高尚的品德

    信访、立案工作的特点,就是为他人排解难,为他人服务。杨春频同志在信访立案工作中,始终做到为他人所想,为他人所急,真正做到了正确处理事业与家庭的关系,正确处理群众与自己的关系,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练就了硬作风,也保持了热情服务的高尚品德。杨春频同志与所有女性一样,也热爱自己的家庭。她曾在日记中写道:“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那样具有魅力,显得那么亲切,因为它是温馨的港湾,和睦幸福的乐园,我深深地爱着家。但是,我是一名人民法院的法官,绝不能局限和沉浸于个人的小家。”近年来,她一直默默无闻的实现着自己的诺言。在处理工作与家庭、公事与私事的关系上,杨春频同志总是坚持以工作为重,个人利益自觉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而法院立案信访工作是一个全天侯的服务机构,几年来,杨春频同志为了让庭内其他几位同志休息,而自愿放弃许多休息时间,主动承担起节假日值班的工作任务,十个双休日中,她有八天都在接待来访群众,为审判工作、社会稳定及人民的利益作出了无私奉献。

    2002年10月的一天下午,下班后,杨春频同志正准备回家带生病儿子去医院打针,一位80岁的老太大哭啼着找到立案庭,要求打官司,杨春频及时让坐询问情况,得知老人姓朱,在玉泉一组居住,距市有二十余里路,下午因家庭琐事老太太与二媳妇发生矛盾,被媳妇骂了一顿,一气之下来到法院,非要法官为其讨公道,通过再三细致的工作,老太太同意回家,但她提出必须要法官一道回家训斥儿媳。杨春频同志眼看天色已晚,为避免当事人出现意外,毅然决定送老太太回家。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周折才找到老太太的家,婆媳见面又是针尖对麦芒。见状,杨春频一面做婆媳双方的思想工作,一面打电话找来玉泉村的村干部,共同对这起家庭纠纷进行调解。通过近两小时的工作,终于使婆媳各自认错和好。杨春频同志这才想起家中还在生病的儿子,待她赶回家中时,时针已指向了晚上十点。

    几年来,杨春频同志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记在心上,急当事人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经常解囊相助一些贫困的来访当事人,用她那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

    作者单位:当阳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