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法庭”化干戈为玉帛 “三问之法”助企双赢发展
近日,某化工公司在购入某设备公司生产的蒸发器设备后,不仅多次安装调试失败,设备机身也出现了被腐蚀现象,在自行向第三方购买了维修设备进行更换调试后,才解决了生产难题。随后该化工公司将设备公司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设备公司则反诉称系对方操作不当导致设备腐蚀,产品本身没有质量问题,要求其迅速支付剩余货款。
设备故障原因何在?巨额损失由谁承担?这不仅是一起普通的买卖合同纠纷,更是一场关乎两家企业正常发展的考验。
最终,在枝城法庭的介入下,两家公司不仅放弃了各自的诉讼请求,还达成了由设备公司继续为化工公司提供售后服务的合作方案,实现了从“对簿公堂”到“合作共赢”的逆转。这背后,正是枝城法庭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中探索的“车间法庭”模式与贯穿案件始终的“三问工作法”发挥了关键作用。
首问事实:深入一线查症结 专家赋能明真相
“设备为何腐蚀?责任究竟在谁?”双方各执一词。承办法官没有简单地进行“书面审”,而是决定启用“车间法庭”,直接将法庭“搬”到生产一线,不仅梳理了双方的合同履行过程,更巧妙的运用专家辅助人制度,邀请技术专家就复杂的化工设备腐蚀原因提供了专业的意见,最终证实设备腐蚀是设备本身可能存在的瑕疵,设备安装与操作不当以及入料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客观、公正的事实认定,为法庭查明事实提供了关键支撑。
再问需求:聚焦发展破困局 司法护航显温度
查清了事实,如何裁决?一纸判决固然简单,但很有可能导致案结事未了,甚至影响两个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双方企业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如何真正的为企业排忧解难?”此时,枝城法庭的思考重点已经从“判定对错”转向了“解决难题”。
法官意识到,化工公司需要维持设备稳定运行,确保生产不受影响;设备公司希望维护客户关系,获得合理回报。基于这一认知,法官将工作重心放到了双方的调解上,多次组织双方背对背沟通、面对面协调,引导双方算清“诉讼风险账”、“时间成本账”、“未来合作账”。
三问效果:力促和解显时效 携手共赢谋长远
“如果判决,不论结果如何,双方都是输家,只有携手解决问题,才能实现共赢”,法官的话点醒了争执双方。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调解方案逐渐清晰,双方均放弃各自的诉讼请求,化工公司不再追索赔偿,设备公司也不再追讨剩余货款,同时承诺持续提供售后服务,确保设备良好运行。这份摒弃零和博弈,创造共同价值的调解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可,双方最终欣然在调解协议上签字。
“从我公司这一起案件的即时调解,我们感受到了宜都法院各位法官对法律的严谨态度,对法治的公平正义,对案件的一丝不苟,对当事人的暖言温心。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宜都投资发展的信心!”事后,某化工公司特意为枝城法庭送来了锦旗与言辞恳切的感谢信。
本案的成功化解,是枝城法庭将“三问工作法”与“车间法庭”深度融合的典范,通过问清事实、问准需求、问出实效,实现了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下一步,枝城法庭将继续深化这一司法服务模式,让车间法庭成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前沿阵地”,用更有力度和温度的司法服务,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