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满意
提高认识    强化责任
作为人民法庭庭长的石达玉同志,深深地懂得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既是《人民法院组织法》规定的人民法庭工作的一项职责,又是一项义务。为此石达玉决定加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在庭内专门召开会议,要求干警提高对指导人民调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人民调解工作做好了,有利于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有利于化解矛盾、减少纠纷;有利于维护当地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有利于减少当事人因诉讼而支出的经济成本,特别是有利于缓解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压力。如果民间纠纷及时化解了,还有利于防止事态扩大,防止矛盾激化。但是作为人民法官,要指导好人民调解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纸上谈兵,糊弄百姓。它涉及到基层调解组织是否健全,人民调解员文化素质如何,人民调解员调解技能高低以及人民调解员知晓法律程度等等,石达玉同志针对这些,妥善地安排好庭内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将庭内三名正式干部分片包干指导法庭辖区内三个乡镇,健全了基层调解组织联系网络,组织人民调解员进行集中培训,要求庭内干部按区域亲自下村协助基层调解组织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正是通过她一年多的努力,三个乡镇的基层调解组织在法庭的指导下,成功地调解民间纠纷206起,防止矛盾激化48起,减少当事人经济损失60000余元,减少了当事人因纠纷向法院提起诉讼,大大地缓解了人民法庭审判工作压力。同时,通过分片包干指导,既强化了法庭干部的责任,又增强了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责任性。
健全网络    指导调解
通过提高庭内干部对指导人民调解工人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人民调解工作做好了,可有效地缓解法庭审判工作的压力,石达玉从健全基层调解组织联系网络着手,她将庭内三名正式干部分片包干指导三个乡镇,她负责指导人口最多的郭家坝镇,她与郭家坝镇21个村和居委会的调解组织取得联系,并将各基层调解组织的调解员登记造册,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和其他联系方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调解网络,使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遇到困难或涉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只要通过电话联系就行了。
石达玉还会同镇司法所对基层调解组织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三次,为人民调解员讲解《婚姻法》、《继承法》、怎样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等有关知识,提高调解人员的调解技能和办案质量。同时还通过公开开庭审理案件,邀请20名人民调解员参加旁听,让他们学习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规范操作程序和调解工作方法,学习调解心理学、语言学,提高他们的调解技能和办案质量。另外,石达玉还利用双休日亲自到村指导,协助基层调解组织做好调解工作。2002年1月,因工作需要,她离开丈夫和年仅9岁的儿子到郭家坝法庭工作,要说回家休息对她来说是最需要的,年幼的儿子几乎每天都盼望她回家,可是她却始终把人民调解工作放在心中,放在笫一位,把儿女情长放在后面。平时上班,忙于应付纷繁复杂的审判工作事务,没有时间亲自下村指导,她就利用双休日到村和居委会,了解人民调解员在调解民间纠纷时遇到和各种难题,针对调解员提出的各种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如一次双休日到郭家坝镇夫子头村,正好遇到人民调解员在调处一起赡养纠纷,几个儿子提出老人分配财产不公,拒绝赡养老人,凭着女性的耐心和细心,向老人的几个儿子宣讲婚姻法的规定,赡养老人是一种法定义务,不附加任何条件。遗产继承是老人死亡后才产生。几个儿子听后大受启发,并表示愿意赡养老人,最后使一起赡养纠纷得以顺利调解,父子握手言和,象这样的事在她身上不胜枚举。也不知牺牲了多少个回家团聚的日子。
牢记宗旨   心系人民
人民法官为人民,人民满意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这是石达玉经常说起的一句话,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通过一年多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石达玉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所有发生了纠纷的当事人都要求到法院起诉,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他们更多的是想在村和居委会的主持下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只要问题能够得到公正、及时地处理,他们不愿意浪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他们不愿意选择对簿公堂,解决纠纷。针对这一点,石达玉在一年多的指导人民调解工人作中,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中永远装着人民,不管是下乡办理诉讼案件,还是从事执行工作,她都不忘到所在村了解和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了解基层调解组织需要法官做什么,了解人民需要法官怎么做,听取基层调解组织对法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建议。为了指导好人民调解工作,只要当事人和基层调解组织需要石达玉同志到哪里,她的形象就出现在哪里,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不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天,她从未推辞过。如2003年2月18日深夜11时许,郭家坝镇郭家坝村26户外迁移民为移民补偿问题返乡到郭家坝村围攻村委会干部和郭家坝镇移民干部,如果不妥善处理,很快会激化矛盾,会危及生命安全,在人民调解委员会多方调解难于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得知此事,石达玉同志将全庭干警从床上叫起,驱车赶到郭家坝村,迅速召集移民干部及调解委员会干部座谈,分析达不成协议的症结后,提出较好的调解方案,人民调解员按照调解方案再次向移民宣讲国家法律,宣传移民政策,击破各个矛盾焦点,耐心细致的做移民思想工作,并按照调解操作程序一一做好记录,移民见广大干部对人民的事如此负责,主动表示愿意按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意见办理,并主动在笔录上签了名。在法庭的指导下,人民调解员和镇司法所干部通过十八个小时苦口婆心地说服教育工作,终于使一起移民补偿纠纷化干戈为玉帛,有效地控制了矛盾激化,平息了事态。各个移民都纷纷回到自己的新家,表示不再闹事,直到次日下午六时许,石达玉才带领全庭干警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庭内。她就是这样长年累月坚持下村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知人民冷暖,为人民解难。
石达玉同志是一名女法官,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常年奔波在乡村小道上,无法照料家庭事务和年幼的儿子,但她从无怨言,从未叫苦叫累,她只是说:“我自己多牺牲一点没什么,我所做的一切,只要人民满意就行。”
作者单位:秭归县人民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