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近三年执行案件情况分析
    一、收、结案数据比较
表1  2008年至2010年1季度收结案基本情况
年    份    2008年   2009年   2010 年1季度
执行收案    收 案 件 数  286   491   99
申请标的(万元)  902.17   1517.23  630.2
结 案 件 数   278   486   63
到位标的(万元)  656.22   1477.82   533.1
执行结案   结案方式
和解(件)   206   383   62
终结(件)  19   78   1
自动履行(件)  22   15   0
其他(件)   31   10  0
    从表1可以看出,执行案件数及涉案标的额呈明显上升趋势。2009年比2008年执行收案数上升71%,涉案标的额增加615.0686万元,从统计情况看, 2010年一季度共收执行案件99件,收案标的为630.2万元,比2008年同期增长5.6倍;比2009年同期增长62%。从上述数据反映,法院所面临的执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化解社会矛盾的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涉案当事人的司法服务需求越来越强。     表2   执行案件情况 
类型  年度   刑附民赔偿   家庭纠纷   合同   侵权赔偿  仲裁  其他   合计
2008年  13    47   106   62  9  49  286
2009年   34  58   181   111   27  80   491
2010年1季度   3  17  39  28   2   9  99
    从表2来看,合同类案件占据首位,2008年合同类案件为106件,占收案的37%,2009年合同类案件168件,占收案的39%,2010年一季度合同类案件39件,占收案的40%。反映出市场经济活跃但仍存在风险;其次是赔偿类案件仍居高不下,2008年占受案的22%,2009年占受案的21%,2010年一季度占受案的28%,既反映出公民依法维权的意识增强,又折射出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依然有较多的社会矛盾需要从源头上、根本上予以化解。三是家庭纠纷案件中的赡养纠纷仍比较突出,2008年占受案的14%,2009年占受案的10%,2010年一季度占收案的17%,其反映出培育新型民风、弘扬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艰巨。
    从表3来看,申请人据以申请执行的裁判依据共有8类,分别是人民法院判决书、调解书、行政执法部门强制执行申请以及当事人申请的支付令等。但是申请人持法院调解书申请执行的占较大比例。2008年有143件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占受案的50%,2009年有221件执行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占受案的51%,2010年一季度有60件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占受案的60%,说明当事人自动履行率偏低,应更加注重审执结合,在案结事了上还需不断努力。
    从表1、表4分析,2008年结案率为97%,执行标的到位率为73%,和解率为74%;2009年结案率为98%,执行标的到位率为97%,和解率为78%;2010年一季度结案63件,执结率为63.6%,执行标的到位率达到84.6%,其中和解结案62件,执行和解率达到98.4%。体现出司法理念的转变,审判执行方式方法不断改进,司法调解力度不断加大,两个效果的统一得到彰显。
    二、收、结案情况分析
    (一)执行标的大幅上升的成因分析
    从案件类型分析,从表5中可以看出,合同类案件占主导,2008年至2010年一季度,合同类案件受案标的分别为666.67万元、668.56万元、504.28万元,合同类涉案标的巨大。其不仅体现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反映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诚信体系建设仍存软肋。其次是
表3  2010年1季度申请执行情况
执行依据   判决书   调解书   仲裁裁决书   支付令   其他  合计
2008年   84   143   9  1  49   286
2009年    147   221   19   1   45   433
2010年1季度   25   60   3   2   9  99
表4   2010年1季度结案情况 
案件数   案件类型   收案数   结案数   结案方式   和解   终结   未结数   执结率
刑事附带民事   3   3   3  0   0  100%
婚姻家庭继承   17   13   13   0   4   76%
合同   39   27   27   0  12   69%
权属侵权   28   17   16  1  10  63%
非诉行政   9  0  0  0  9 0
仲裁   3   2   2  0  1  67%
合计   99   63   62   1   36  63.6%
表5   2010年1季度申请执行标的情况 
案件类型   合同类   侵权赔偿类   家庭纠纷类   其  他
年 度   2008年   666.67    127.892   10.124   94.48
2009年   668.56    256.894   27.505   200.39
2010年1季度   504.28   74.64   22.97   28.31
    侵权赔偿类案件较多,其既反映出公民依法维权意识的提高和能力的增强,同时也反映出法律意识淡薄和法治观念弱化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民商事调解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居多原因分析
    1、诉讼案件收案以民商事案件为主。2008年共受理诉讼案件733件,其中民商事案件630件,占受案的86%。2009年共受理诉讼案件651件,其中民商事案件589件,占总受案的90%;2010年一季度诉讼类案件,共诉讼类收案190件,其中民事案件占84.7%,
    2、调解优先原则成为诉讼结案的主要方式。2010年一季度我院诉讼类案件结案101件,调解结案67件,调解率为66.3%,2009年我院诉讼类案件结案648件,调解结案441件,调解率为69%,2008年诉讼类案件结案726件,调解结案493件,调解率为68%。调解结案体现了“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
    3、调解自动履行率偏低。调解自动履行率偏低,造成自动履行率偏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诉讼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不高。二是诉讼当事人利用调解的方式,恶意拖延给付期限或转移财产逃避执行。三是有的审判人员对判决、调解以及判决义务和调解协议内容能否得到切实执行,缺乏必要的考量,出现“空调白判”现象。
    (三)执行质效提高的原因分析
    1、司法理念和司法作风不断转变和改进。通过 “人民法官为人民”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执法理念进一步端正,执行行为进一步规范,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2、审判质效提高考核机制的建立。一方面,通过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和机制,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责任;另一方面全面启用审判管理软件系统,建立收结案动态平衡机制,强化案件质量评查和办案差错责任追究,强化执行流程和办案期限管理。
    3、“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取得初步成效。在清理执行积案活动中,一是下大力气攻克了一批骨头案,为执行步入良性循环打下基础。二是建立了执行长效机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法院主办、各界配合的执行工作格局,执行的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三、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立审执”内部协调配合机制,从源头治理执行难
    一是在立案环节,要加强对当事人的诉讼引导,让当事人打一个明白的官司,特别是要把诉前保全、诉讼保全、先予执行等涉及民事权利得以及时实现的法律救助措施讲清楚。同时,要切实尽到诉讼、执行风险告知义务,让当事人有一个心理预期。二是在审判环节,要树立审执兼顾的观念,注重审查调解协议的可行性,提高调解协议的自动履行率,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要加强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为案件今后的执行打下基础。三是在执行环节,要积极探索关口前移机制,主动参与立案、审判环节中的诉讼保全和先予执行等强制措施;对重大疑难执行案件,主动邀请审判案件的法官参与执行,帮助做好判后答疑工作。对依据调解书进行执行的要及时与审理承办法官联系,了解当事人和案情,有利于准确切入和有针对性地开展执行工作。
    (二)积极开展“司法建议”,主动参与社会管理
    积极开展“司法建议”,促进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在执法过程中,发现相关单位、部门存在的工作不足以及管理体制、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漏洞时,有针对性地对有关单位和部门给出建议。比如如何发挥“居民身份证”独有功能作用,实行“一证式”管理模式,加强对个人财产的管理和监控,着重解决财产难寻的问题;通过“两实全覆盖”工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解决执行中被执行人下落难以查找的问题;在银行查询扣划冻结存款方面,探索建立异地办理扣划机制,防止被执行人将财产转移到异地造成财产查寻难。
    (三)加强对执行重点环节和关节点风险防范
    执行实行分权制约,执行立案权由立案部门行使,执行中涉及对执行当事人实体权利的执行审判权由审判部门行使,执行审查和执行实施权由执行部门行使。在执行立案方面,执行案件的立案工作统一由立案庭负责,实行信息化流程管理,对接收的执行案件,统一造册登记,并进行网上录入,实行随机分配。使执行案件的每一个环节都透明、公开,以保证案件的执行质量。在财产调查和控制上,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向被执行人发出报告财产令和财产报告表。执行财产查封、扣押、冻结由专人分阶段依法进行,对相关的材料进行归档备案,对采取措施中造成被执行人财产损失的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救济制度。注重加强执行款物管理、评估、拍卖等重点环节的监督,通过规范执行重点环节和关节点操作流程,促进公正、公开,提高执行效率,防范和降低违法违纪执行风险。
作者单位:远安县人民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