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30年的纠纷,调了!
“老伙计,不多说,以前的恩恩怨怨,今日一笔勾销!”调解现场,老汪激动握住了老赵的手,两位七旬老人的笑声感染了一众人。殊不知这一握迟到了三十几年。
近日,远安法院茅坪场法庭通过“巡回调解+联动解纷”,成功化解一起30余年历史纠纷,让对簿公堂的两位七旬老人握手言和,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司法温度。
一纸协议埋隐患
沟通无果上公堂
1988年,村民赵某因建房需要,与同村汪某达成协议,获准在其林地内建造房屋。此后赵某在林地内发展养蜂、栽种果木等经营项目。汪某多次要求赵某清除蜂箱、果木等地上物,但赵某认为自己靠养蜂种果树养家,清除蜂箱、果树等于砸自己的饭碗,因此双方各不相让,吵吵闹闹多年。2025年1月,忍无可忍的汪某以“排除妨害”为由将赵某诉至法院。
田间地头寻解法
首轮调解破僵局
立案后,法官多次走访调查了解到,双方当事人年事已高且曾为挚友,仅就案涉的排除妨碍进行判决可能激化矛盾,使冲突升级。为打破僵局,法庭立即启动“巡回调解+联动解纷”工作机制。
法官联合村委会携卷下乡实地勘验,确认涉案林地内确有蜂箱及少量树木。为尽快化解矛盾,法官当即组织双方在现场进行首轮调解,提出赵某继续养蜂,栽种果树谋生,适当给汪某一定补偿,但双方就补偿金额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原告汪某情绪逐渐激动,愤然离场,第一轮调解以失败告终。
法官并未放弃,她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分别与原告、被告进行电话沟通,既从法律角度阐明排除妨害纠纷的责任归属,又从情理层面分析多年邻里情谊的可贵。经过法官耐心疏导,双方态度有所缓和,同意再次尝试调解。
“六尺巷”里化干戈
多元解纷绘“枫”景
为提升调解成效,这次法官采用“1+N”多元解纷模式,联合村委会、治调主任组建调解专班。二轮调解开始后,法官先向众人讲述了“六尺巷”的礼让佳话,以传承以和为贵的华夏智慧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再联合调解专班从法理、情理、事理多维度剖析利弊,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放下签字笔,昔日见面就眼红的老伙计,如今也能相视一笑,拉拉家常。赵某感慨,“多亏田法官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没让老交情断在法庭上。”
“很多农村纠纷就像老树的盘根,不能硬砍而要慢慢梳理”,承办法官感慨,“人民法官就是要走下审判台、走进乡土社会,用群众认同的态度、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解开法结、打开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