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荣誉展台

为了一方平安

时间: 2005-08-04 11:35




  在鄂西山区兴山县的东北之巅,有那么一个基层法庭,他们活跃在农村,奔波在乡村的田边地角,凭着火一样的热情,慈母般的爱心,化解了一件又一件案件纠纷,调和了一家又一家感情纠葛,用辉煌的工作业绩,赢得了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一片赞誉。该庭连续三年被县委、政府表彰为县文明单位,2002年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2003年被湖北省高院领导授予“指导人民调解先进单位”;今年4月又被最高人民法院表彰为“全国优秀人民法庭”。他就是兴山县人民法院黄粮坪人民法庭。

  一个小小的基层法庭,何以获得了如此众多的较高荣誉?笔者顺着他们的足迹探访,一件件真实感人的故事便跃然凸现。

              一支无私奉献的队伍

  黄粮法庭所辖的两个乡镇、23个村、近4万人,是兴山县八个乡镇中最边远、最贫困、条件最差的乡镇,辖区三分之一的村落都在海拔1100米以上,最高山村海拔达1500公尺,地域面积533.17平方公里。两个乡镇人员不多,但农村山林田界纠纷、赡养、婚姻纠纷与其他区域相比是最多的。案件纠纷缠人、工作条件艰苦、经济待遇较差是黄粮法庭工作环境的主要特点。面对这样的环境,黄粮法庭的几名同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不计较好坏。

  安心基层,扎根基层,是黄粮法庭所有法官们的共同特点。黄粮法庭原任庭长胡军,自90年学校毕业就分配在该庭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99年全院实行竞争上岗,他从一名普通法官直接竞争为庭长,当时他本可以选择一个好的庭室工作,但他毅然选择了黄粮法庭,他的理由很简单:“黄粮法庭是我踏入社会的起点站,是这里的山,这里的人把我从一个刚下学涉世不深的孩子,锻炼成一个逐步走向成熟、明辨是非的法官,让我懂得了很多人生真谛,人不能忘本,这里的人民需要我,我更需要这里的人民”。主持工作的副庭长李家兵同志,94年从学校毕业就分到了比较边远的水月寺法庭工作,2000年,组织把他调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黄粮法庭工作,他二话没说,卷起铺盖就上了任,至今无怨无悔。程智勇,去年刚刚通过招考进院,党组织已经安排他在院办公室工作,他却主动写出申请,到最艰苦的黄粮法庭工作,这个从小在宜昌市长大的小伙子,硬是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于今年3月到黄粮法庭安营扎寨,他的信念是:“做事就要从最苦的事做起”。

  全身心投入工作是他们的共同所为。胡军到黄粮法庭担任庭长后,他坚持吃住在法庭,一心扑在工作上,带头办案、严于律已,凭着对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硬是把黄粮法庭搞得红红火火,他个人被评为宜昌市优秀法官并多次被院党组表彰为先进个人。今年院党组安排李家兵主持黄粮法庭工作,他一上任,就烧了“三把火”,一是建章立制抓规范,制定修改了一整套工作制度。二是花大气力抓调解,共研究总结了庭前调解、明理说法、巧借外力等多种调解方法,使案件调解率达到了95%以上。三是大抓巡回办案,上任三个月深入巡回办案点走访,办案达40多次,在所结的案件中,深入到村组就地立案、就地审结、就地执行的案件占60%,其就地开庭、巡回走访的做法在县电视台多次报道。为了工作,法庭干警舍弃了小家,上对父母无法尽孝,下对子女不能尽责,父怨妻恨是常事,面对这些,他们只能悄悄把泪水咽进肚里。2002年的一天,正值星期一,庭长胡军准备到所辖的榛子乡板庙村处理两件赡养案件,自己的女儿忽然喊肚子疼得厉害,由于要开庭的两件案件已定好了时间,不能耽误,没办法,他只好让妻子抱着女儿去检查,自己则急急忙忙赶往板庙村去办案,这一去就是4天,待他办案回到家时,女儿躺在医院里已奄奄一息,他只好连夜将女儿送往宜昌治疗,当医生拿着检查的结果告诉他“再晚来一天,孩子就无救了”时,他不由得失声痛哭起来。今年五月的一天,李家兵同志正在榛子乡巡回办案点办案,突发尿结石,排不出尿,憋得他豆大的汗珠往下淌,同事劝他赶快停止办案回去治疗,他硬是坚持把当天的案件办完后才赶回去治疗。虽然说是在住院,但在医院很少看见他的影子,每天,治疗一结束,就又投入到忙碌的办案中,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妻子常常嘀嘀咕咕:“这样玩命,到底图个啥呢”?

  是的,他们到底图个啥呢?讲待遇,他们从未报过出差补助,就连年终几百元的责任奖也很少拿齐过;讲舒适,更是与他们无缘,他们一年360天,大部分时间在乡村田间奔波,困了,就地打个盹,饿了啃口方便面,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常常是满身疲惫地回家,第二天天不亮就又出发;讲好处,他们更是没有,清正廉洁,洁身自好是他们一贯的作风。他们没有接受过一次当事人吃请,也没有收过当事人的一次礼物。几年来,他们拒吃请近百次,拒收礼物3万余元。倒是下面这样的几组镜头,常常使黄粮法庭的法官们露出会心地微笑。

  镜头一:2003年腊月的一天,有一位60多岁的老人牛德新,提着20多个鸡蛋,两斤木耳和一块刚宰杀的年猪肉,拄着拐棍,步履蹒跚地来到法庭,硬要给法庭的所有同志送点年货,感谢他们为自已处理好了家庭纠纷,现在儿子媳妇都孝顺,使他们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在黄粮法庭一番耐心解释下,老人东西没有送出,走时,满眼噙着泪水,向黄粮法庭的所有法官深深鞠了一躬,并连声说:“你们是天底下最好的人啦”!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黄粮法庭的干警们会心地笑了。

  镜头二:今年三月,由李家兵同志带队到黄粮马家台村执行一起案件。另一个原来在黄粮法庭打过官司的当事人万能焱听说后,非要请他们到家吃顿饭,并安排儿子一直守到他们把案办结束。万能焱为什么这么盛情呢?原来,几年前,万能焱与县直某单位为经济纠纷一案,在黄粮法庭打过官司,黄粮法庭秉公执法,为其追回了欠款,案件办结后,万能焱多次想请黄粮法庭的人吃一顿饭表示感谢,都被严辞拒绝,这次到自己的家门口来办案,说什么也要请他们到家里吃顿饭。此情此景令黄粮法庭的办案人员感慨不已,露出了甜甜的微笑。

  镜头三:每年年底,院机关都要到各乡镇走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基层干部及执法监督员,征求他们对法庭工作的意见,黄粮法庭每年的满意率都在100%,听到这些评价,黄粮法庭的所有人员都露出了微笑。

……

  从上面这一组组镜头里,我们似乎看到了黄粮法庭这支队伍真正图的是什么!

             一份为民满意的质量

  翻开黄粮法庭有关案件的记录,有一串串数字令人惊叹不已:

  ——2002年至2005年5月,黄粮法庭共审理各类案件700件,上诉20件,无一件改判发还,案件合格率100%;无一件申诉案件,申诉率为“0”。

  ——在院机关立案庭登记的来访来访中,从2002年到2005年5月底,共接待来信161封,接待来访5996人,其中反映对黄粮法庭案件不服的只有5件5人。

  ——在院机关审监庭的案件评查登记表上,共评查黄粮法庭623件案件,其中包括错漏字在内的有问题案件只有10件,满意率达98%。

  ——在每年的执法监督员的座谈会上,执法监督员对黄粮法庭的案件审理满意率达100%。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不难看出,黄粮法庭有一份满意的审判质量。他们的审判质量为什么这么好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采访了现在主持工作的李家兵副庭长,他告诉我们:黄粮法庭的诀窍主要是把住了“四个关口”。

  把好证据事实关。在法庭办案,面对的对象大多是农民,在他们法律素质不高、法律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把握好证据事实关,着实令黄粮法庭的法官们费了一番脑筋,特别是在开展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一味强调当事人举证、举不出证就要承担败诉的后果,强调法官只是坐堂办案,以免出现“当事人一张纸,法官跑断腿”的现象,这些观点虽然代表着我国司法制度发展方向,但与农村审判实际结合起来,在实施上总觉得有些不顺畅,老百姓也有很多说不出的“冤屈”。在这种情况下,黄粮法庭的法官们没有死搬硬套,在把好证据事实关上做到了“两个结合”:一是当事人举证与法官调查取证相结合。在案件审理中既鼓励当事人积极举证,用证据说话,又注重对当事人举出的疑问证据以及因弱势而举不出证的情况深入实地进行调查走访,尽量让“法律事实”贴近“客观事实”。如:店子垭村的王文虎来法庭起诉,称另一村民破坏了其吃水的管道,要求赔偿。在庭审中,王文虎拿出了签有张某某名字的证词,被告因是位弱智人员,对这份证词的真伪说不出个理由,只是一个劲的摇头。主审法官李家兵发现问题后,没有贸然采信这个证据,休庭后,他带领书记员深入到该村进行核查,结果发现该证人早已死亡,经过进一步核查,王文虎的水管系自行毁坏,与被告无关,遂依法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二是“坐堂办案”与“就地办案”相结合。黄粮法庭注重在规范的法庭审理案件,更注重深入发案地就地开庭,在众多的左右邻舍知情人的旁听下,当事人双方不敢“歪说横扯”,有利于查清事实,据实断案,确保案件质量。黄粮法庭在审结的700件案件中,有70%的案件是采取这种形式审理的。

  把好案件监督关。一是实施了“两卡”监督制度,在案件立案时向当事人发放“案件监督卡”和“审判流程监督卡”,让当事人对法官的审判过程实施监督。三是案件评查验收制度。办结的案件首先由庭长认真逐一检查验收,然后送院审监庭评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四是接受群众监督。法庭设立了案件举报箱,随时接受群众的举报,对群众的举报做到了接到一起,查处一起。五是不定期地走访有关人员,倾听他们对法庭办案的意见。他们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和办案期间,走访执法监督员,走访基层干部,回访有关当事人,走访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有关领导,征求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监督。

  把好调解关。坚持多调少判是黄粮法庭在办案过程中,一贯坚持的一项原则,办每一件案件,坚持把调解作为一道必经程序来对待,在调解过程中他们坚持灵活的调解方式,巧抓调解时机,使大部分案件得到了调解,即使当事人双方化解了矛盾,通过“官司”握手言欢,又使案件得到了迅速解决,提高了审判效率,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欢迎。

  把好执行关。执行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后一道关口,黄粮法庭几年来,一直把执行当作一项民心工程来抓,采取灵活多样的执行方法,坚持有一件,执行一件,不给当事人打法律白条,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及时保护。从2002年以来,截止2004年底,黄粮法庭共受理执行案件355件,执行355件,执行率100%。

             一套安民便民的方法

  黄粮法庭的干警在审判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法庭建设在基层,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必须随时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天职,做人民群众的贴心法庭。几年来,他们始终坚持这一指导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安民便民的方法。

    ——坚持巡回办案。由于黄粮法庭所辖两个乡镇——黄粮镇、榛子乡,均是兴山最偏僻的两个乡镇,老百姓遇有纠纷打官司,回转几天路程,十分困难。黄粮法庭想为百姓之所想,急为百姓之所急,为方便当事人诉讼,他们一直坚持巡回办案制度,他们率先在无法庭的榛子乡设立了巡回法庭,把到巡回法庭办公的时间、地点向社会公示,形成制度,并始终坚持每月按时到点办公,使当事人就近起诉,为当事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他们还采取进村到户,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就地执行的办法,把法律延伸到田边地角,把纠纷解决到千家万户,即减少当事人的往返费用,降低诉讼成本,又能及时调处纠纷、化解矛盾,维护了农民正常的生产秩序。2004年6月的一天,榛子乡青龙村四组李贵堂等13户农户急匆匆跑到法庭起诉同组村民彭应芬,称彭应芬在搞家庭建设时,擅自将通往13户原告家中的公路损毁改造,致使13户村民成熟的蔬菜无法运出变卖,请求彭应芬排除妨碍,恢复原状。考虑到正是农民卖菜季节,如果不及时处理此案,将有可能给村民带来很大的损失,黄粮法庭决定立即立案,当即随同原告进村就地开庭处理,通过一天的开庭,审理,终于使当事人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被告同意在4天内修通公路,保证公路畅通,一件涉农案在一天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处理,受到了村民的普遍好评。 同时,对农村中带有共性的纠纷,他们选择较典型的案例,就地公开开庭,阐明各种法律关系,使旁听群众受到教育。黄粮镇石槽溪村,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十分突出,村里很多老人们多次找村干部,找镇领导要求解决,但效果总不够好。2005年4月的一天,石槽溪村有一位老人来到法庭起诉其儿子不尽赡养义务。考虑到该村这样的现象比较多,黄粮法庭决定在该村就地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开庭那天,很多村民赶来旁听了案件庭审过程,案件审理结束后,又现场对旁听村民讲解了有关法律,严肃批评了子女不赡养老人的不道德行为,使全村村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

  ——坚持“三位一体”的民调指导网络。黄粮法庭针对以往农村纠纷不断、时而导致恶性事件发生的社会现象,积极呼吁并帮助恢复、建立民间调解组织,充分发挥民调组织调解功能,把大量的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他们与所辖的两个乡镇有关部门一道,逐村建立了民调组织,基本形成了人民法庭、乡镇司法所、村民调解委员会“三位一体”的调解服务网络,为筑牢定纷止争的第一道防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指导民调工作上,黄粮法庭做到了:一是建立定点联系制度。每名干警都要与相应的村治调组织建立联系,负责指导所辖区域的民调工作,相互沟通信息。凡是村治调组织调解民间纠纷协议书一律留法庭存档,以备发生争议,同时法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便于案件审理;二是指导民间调解组织依法调解各类纠纷,定期组织村治调主任学习,提高调解水平和调解技能,树立民间调解组织的公信度;三是切实给村委会当好法律参谋,指导他们制定村规民约,对他们向外签定各类合同严格把关,使他们在各类法律活动中,做到不违法,无法律漏洞,尽量减少纠纷;四是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定期到村进行法制讲座,帮助村委会办法律夜校,义务充当法律教师。榛子乡和平村书记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办法律夜校,使村民法律素质提高了,村里的纠纷也好解决了”。

   ——坚持诉讼调解。传统观念认为,一旦打官司,便成了世代仇人。如何在诉讼阶段,真正达到化解矛盾,增强团结的目的,这正是黄粮人民法庭干警们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他们克服就案办案的思想,以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为目的,力求最佳的执法效果。在案件受理过程中,只要不违反法定程序和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禁止性规定,在遵循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把调解工作延伸到庭前和庭后,只要案件没有宣判,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法达成的协议,法庭均予以认可,尽量以调解方式结案,最大限度的调解矛盾,彻底消除潜在的矛盾隐患。黄粮镇居委会四组村民万能全与王国军系邻居,长期为一走道的使用权争执不休,并发展到相互抓打,矛盾十分激烈。原告万能全起诉到黄粮法庭,在调解阶段,主审法官耐心细致地做了双方的思想工作,从有关法律的规定到相邻关系的重要性,句句真情,字字实在,终于使他们达成了调解协议,双方当事人都在庭上表示,今后一定搞好团结。事后,通过回访了解到,这两家已经和好如初,一对多年的冤家通过法庭的化解,变成了友好的朋友。三年多来,黄粮坪法庭共审理各类案件700件,调解、撤诉530件,调解撤诉率达75.6%,特别是今年以来,调解结案率达到了95%,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长治久安。

  

   作者单位:兴山县人民法院

编辑:黄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