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十年“堵心路” 今朝变“通途”

时间: 2025-11-20 14:22 来源: 秭归法院

一条田间便道,因种树而阻塞;同村两家人,为此争执近十年。多次调解,但矛盾坚冰难破。

当判决书生效后,这场纠纷的“最后一公里”该如何走通?秭归法院的执行法官给出了答案。

张某夫妇与王某夫妇是同村村民,两家承包的土地相邻。多年来,张某夫妇一直依靠一条穿过王某夫妇田边的便道通往公路,这条道路是其生产经营中唯一便捷的通道。

然而,矛盾的种子在2014年埋下。王某夫妇在该便道上栽种了全身是刺的枸橘树,致使通道受阻,张某夫妇的农业生产和出行受到严重影响。双方纠纷持续近十年,期间多次调解未能根除。

2025年5月,张某夫妇诉至法院。经审理,法院认为,诉争通道是张某夫妇通行的历史与习惯通道,亦是其通往承包地唯一平缓、便捷的道路,其享有合法的相邻通行权。

最终,法院判决:王某夫妇须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清除栽种在通道上的树木,恢复道路畅通。

判决生效后,王某夫妇未主动履行,经张某夫妇申请,案件进入执行程序。

面对这起积怨已久的纠纷,执行法官研判后认为,若直接采取强制清除措施,虽能快速结案,但犹如“扬汤止沸”,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破局的关键在于解开心结,让被执行人从“被动抵抗”转向“主动履行”。

执行法官带着判决书,来到了被执行人王某夫妇家中。

“法院的判决,代表了国家法律的权威,必须执行。如果拒不履行,将面临罚款、拘留,甚至可能追究刑事责任。”法官开门见山,严肃地阐明了法律的底线与红线。

与此同时,法官从现实利害关系、子女成长环境入手进行劝导。

“今天不谈大道理。大家乡里乡亲,以后日子还长。法院的判决必须执行,今天不清法院会请人强制清除,所有费用需要你们承担,到时既失了钱财,也彻底伤了脸面。现在自己动手,事情就到此为止,是成本最低的选择。”

这番立足于法理与现实的沟通,让王某夫妇从最初的抵触,转为沉默,最终表示:“我们自己来弄。”

随后,他们在执行法官的现场见证下,主动拿起工具,自行刨除了阻塞通道多年的树木,案件得以顺利执结。

“执行工作,不能简单等同于强制。”本案承办法官总结道,“对于此类涉邻里、家事的案件,我们的价值追求不仅是兑现一纸判决,更要尽可能实质性地化解矛盾。通过释法明理,促使当事人主动履行,往往能取得比直接强制更好的社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