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三峡坝区的铿锵玫瑰
    “ 三峡无小事,事事连政治。只要三峡工程需要,再苦再累也值 ”
    高云环,一位外表白净、柔弱,却有着坚强执著内心的女法官。作为民事审判庭庭长的她,十几年来在民事审判庭工作,在办理民事案件中,总是把具体案件与三峡工程建设联系在一起,把办案的社会效果与社会稳定联系在一起。在可能影响稳定的事件的现场,在群体性纠纷事件的庭审中,都会发现她的身影。2006年底,三峡工程主体工程已进入尾声,主要施工单位开始撤离三峡坝区,进行大规模临时建筑的拆除工作。就在此时,一位农民工在拆除工作中,不慎死亡。由于该农民工是坝区的移民,事件发生后,死者家属十几人涌到青云公司,向青云公司提出巨额赔偿,并在要求未得到满足后,抬着死者的尸体在三峡工程建设部、青云公司、夷陵区政府、村委会等处停放,一时间,事态陷入僵局。就在这时,高云环同志临危受命,出现在事故现场。她一面给死者家属讲解法律规定,一面与青云公司协商赔偿办法。经过一天时间的努力,死者家属与青云公司达成协议,一场可能引发不稳定的事件在她的协调下得到化解。十几年来,她就在自已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她所领导的民事审判庭先后多次被三峡坝区工委评为支援服务三峡工程建设先进集体、三峡坝区劳动竞赛先进班组,个人先后获得宜昌市优秀法官、三峡工程优秀建设者,三峡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个人三等功。
    “金奖银奖不如群众的夸奖” 
    陈红秀,一位经验丰富的女法官,长期工作在立案庭的第一线,作为法院的窗口,这里是联系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纽带与桥梁,立案庭审判人员的一言一行,关系到人民法院与法官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她在接访和办理各类来信来访案件中总是态度和蔼、语言文明,解释详尽,真心实意地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为来访群众排忧解难。有时一天就要接待来访群众二十余人,而她一样的有条不紊,耐心细致。对于需要急办的案件,还专门开通绿色通道,当即立案,当即移送业务庭办理,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诉讼。2008年6月20日上午11时,中国农业银行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分行到三峡坝区法院立案庭起诉,虽然家乡遭受巨大灾害,但国有资产的流失让他们一样不能弃。看着当事人疲惫的神情、焦急的目光,她不禁心头一震,在简单地询问了相关问题后,她动情地对当事人说:“汶川遭受特大地震,我们无法亲临现场救灾,你们今天来我们法院立案给了我们一个间接支援灾区的机会,相信我们,我们不会让你们失望。”在办理了立案手续后,她一边安排送达,一边向主管领导汇报,同时与业务庭联系,安排下午上班后就开庭审理。下午拿到民事调解书后,心存感激的当事人专门到立案庭表示感谢,说当灾害来临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受到祖国处处有亲人。带着全国人民的一片心意,他们回去后一定更好的重建家园,决不让祖国亲人们失望。坝区法院为他们开通的绿色通道,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当晚他们一行就踏上了回川的火车。事后,当大家提及此事时,她说危情时刻才让人真正懂得血浓于水,作为一名法官,她希望通过自已的行为更深刻的体现人民法院为人民的真谛。
    “多一份耐心调解就少一些矛盾纠纷” 
    民事审判庭的张莉法官,从大学毕业到法院工作,多年审判经验,让她意识到:多一份耐心调解就少一些矛盾纠纷。因此,她在办理民事纠纷案件时,从不简单断案,而是采取找准沟通点、选好切入点、创造感化点等多种方式耐心调解、调判结合,使许多复杂的案件、矛盾纠纷都圆满化解。在她办理的案件中,调解、撤诉的案件都占到很大比例,没有哪个案件当事人再上访。在三峡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民工的工资和劳保福利问题成为了社会聚焦的视点之一。张莉在办理涉及民工的各类案件时,总是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切同情心,全力以赴地通过调解、判决等多种方式,为民工们分忧解难,希望怀着忧心而来的民工们,能带着舒心而去。夷陵区鸦鹊岭镇来坝区务工的民工陈某,在三峡坝区某建筑公司的包工头手下当炊事员。2003年7月的一天,陈某的两个工友路工地时,发现陈某昏倒在地上,忙将陈某送往医院救治。经检查诊断陈某系头部受外力撞击致使一侧头骨骨折,并伴皮下血肿,Ⅲ级脑外伤。当时由包工头与陈某达成了一次性支付陈某的工资医疗费和10000元赔偿款的协议便草草了事。后陈某由于颅骨缺损,需要修补,急需医疗费用,而他家在农村,受伤后自己找饭吃都难,家里还有一个只有4岁的孩子要他抚养。走投无路的陈某于2005年将该建筑公司及包工头诉至法院,要求二被告赔偿。由于事故发生当时未报警,且时间过去了二年多,导致陈某的受伤原因无法核实。陈某的半边颅骨无钱修补,因此半边仅有头皮支撑的脑袋一直瘪着。陈某及其亲友多次搭乘公交车前往三峡坝区有关单位奔波、在旁人的挑唆下还数次随同亲友数人找到建筑公司吵闹以至发生纠纷,经公安110民警出动才平息了事。张莉同志知道这一情况后,耐心地劝他注意安全,避免在外出行时因头部再受碰撞发生意外。经过她一番动情入理的劝说,陈某感动的说:“我听你的,我相信法院”。在张莉同志的多方调停下,最终促使建筑公司和包工头主动分担了陈某的赔偿责任,并在达成调解协议的当天即主动履行了给付义务。
    “挽救一个孩子,也就挽救了一个家庭”
    2003年7月,受全国总工会、中国长江三峡总公司表彰的“三峡工程十大卫士”之一的黄冬仙同志还是少年合议庭的主审法官。这一年,三峡坝区发生了一起七个未成年人抢劫的案件,作为三峡坝区第一件涉及三峡建设者子女的刑事案件,三峡总公司及被告人父母所在单位青云公司都十分重视。三峡工程建设有如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学生、工人,为了这一梦想,三峡建设者们离开了通都大邑,抛家别子,放弃了安逸的生活。然而长年在外工作,子女的照顾和教育都无暇顾及,孩子们成了脱缰的野马,稍不留心,年轻气盛的他们就走到了犯罪的边缘。这年的暑期,平日无法与父母相聚的孩子们来到三峡坝区与父母团圆,也就是这几个最大只有十七岁,最小只有十四岁的孩子,只因打篮球口渴无钱去买,便临时起意找路过的行人“弄”点钱,于是几个人几次将路过的行人围住,威胁将钱交出,并在要钱过程中与被害人发生撕扯,抢到百十来块钱后,各自逃散,后分别被路上其他行人抓住。在仔细阅读了案情后,黄冬仙与与合议庭精心组织了“圆桌审判”,在庭审中,她们为七名未成年被告人家长设了“专席”,让家长们对各自子女从家庭的角度进行感化教育。法庭审理结束后,一个特殊的部分—法庭教育开始进行。“你们的父母远在外乡辛辛苦苦工作拉扯你们,没想到你们以这种方式和他们见面”,“要好好接受法制教育,不要再干违法犯罪的事”;“要找准人生方向,重新再来为时不晚”。看着承办法官亲切的面容,听着一句句贴心的话语,孩子们的眼泪“唰”就流下来了,家长也伏案痛哭,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坝区法院当庭宣判,七被告人根据其案件中行为的不同均处以缓刑。少年合议庭的法官们通过这种在特殊情况下坦诚的沟通,让父母和孩子的心真正地得到了相互理解。一年以后,黄冬仙与同事们再次回访时,得知当年那个最大的孩子已经考取了大学,另外几个孩子也顺利地进入高中学习,并都表现良好。青云公司及当地政府的人员们在参加完这样的庭审后,表示人民法院的这种庭审方式及依法作出的判决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并他们的职工能更加安心的工作,也使职工的家庭更加稳固和幸福。 
    就是这样一群女法官,她们自主、自立、自重、自律、自爱,她们或许外表文静柔弱,或许身躯轻盈瘦小,但正是她们用女性的智慧和胆识在三峡工地的这块热土上,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秉公执法、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用汗水、热血、深情、孕育着新时代女法官自强不息的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