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艰苦奋斗精神 打造清廉法官队伍
    一、加强思想引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突出针对性,找准思想教育的角度。思想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它的针对性,在于它的坚锐度和穿透力。五峰法院立足于山区法院实际,针对不同时期的苗头问题,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的主题教育活动,打牢干警清正廉洁的思想基础。90年代初,针对社会上出现的“经商浪潮”,组织开展“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安心审判工作岗位”教育,请老院长、老法官讲本院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在21世纪价值取向多元化、干警思想异常活跃的时期,及时开展“珍惜现有工作岗位,珍惜手中审判权,珍惜法官尊严和荣誉,珍惜个人奋斗历程,珍惜幸福家庭”的“五个珍惜”教育活动;针对工资改革后,干警待遇与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市)相比反差较大的实际,深入开展“不比待遇比素质,不比环境比管理,不比名利比奉献”的“三比三不比”教育活动;针对新的条件下如何保持50余年“零违纪”的记录,开展“全院无违纪,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通过持之以恒的主题教育,有效地增强干警的自强、自律、自警意识。
    突出典型性,提升思想教育的高度。通过深入发现、挖掘和培养自身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搭建传承艰苦奋斗精神的平台,提升思想教育的高度。原渔洋关法庭副庭长刘邦庭,身患肺癌,边开庭边吐血,仍顽强坚守审判岗位,创造了“生死线上的辉煌”,荣立个人一等功;庭长黎泽友,在审判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20多年,多次立功受奖,被最高法院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好法官”称号;采花法庭的干警们把国徽、案卷、干粮装进背篓,穿行崇山峻岭,走进千家万户,就地立案、就地审理、就地执行,受到乡里乡亲的热忱欢迎,被亲切地称之为“背篓法庭”,引起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人民法院报》等主流媒体的关注和专题报道。五峰法院通过组织干警慰问先进典型、聆听先进典型事迹、开展“对照先进找差距”等活动,营造“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始终保持奋发向上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建院以来,五峰法院荣获各种集体奖励近30次,荣获县级以上个人奖励150余人次。
    突出实践性,拓展思想教育的深度。坚持把思想教育课堂向社会拓展延伸,让干警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感悟,加深对党员使命和法官责任的理解,加深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五峰法院坚持每年都组织干警到定点帮扶的贫困村驻村入户5天以上,访贫问苦,与贫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帮扶的柴埠溪村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年轻干警深入贫困群众家庭,体验农民生活的艰辛,接受艰苦奋斗传统教育。一位家境殷实的年轻干警,曾经长吁短叹、怨天尤人,后悔到五峰法院工作。2006年,院领导带他到柴埠溪村贫困农家生活了三天,思想上受到极大的震憾,回院后表示要扎根山区奉献青春,很快受到领导和全院干警的肯定,现已成为业务骨干。
    二、加强监督防范,始终保持艰苦奋斗本色
    五峰虽然贫困落后,但法官队伍同样面临着各种诱惑、风险和考验。五峰法院坚持不断探索完善全方位的监督制约体系,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监督,促使干警廉洁自律,自觉保持艰苦奋斗作风。
    加强纪律作风日常监督。坚持干警上下班签到考勤,建立院领导值日督察制度,对干警的业内、业外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明察暗访。对督察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谈话、及时纠正、限期整改,及时防范和制止接受吃请、玩乐等问题。2004年冬,3名干警步行30余公里到偏远的大岩屋村调解一起离婚案件,经过4个多小时苦口婆心的劝说,两名当事人终于冰释前嫌,重归于好,而此时已是下午5点多钟,干警们还没有吃午饭。夫妻俩满脸歉意,立即取下腊肉,执意留他们吃饭住宿,被办案人员婉言谢绝,只是讨要了一瓶开水,用自带的快餐面充饥,返回院里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一点多钟。
    疏通接受外部监督渠道。五峰法院在全县聘请10名各级人大代表作为干警执法执纪的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对干警的执法执纪情况和工作作风进行监督和评议;建立庭审活动督察小组,经常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旁听、评议庭审情况,并将这两种评议结果作为法官能否继续任职的重要依据;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院领导及时约见举报人,调查举报线索,对有反映的干警,及时进行提醒谈话,防微杜渐。
    规范财务监督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办法,统一审批程序,规范接待、出差、用车、物品购买和财务报账;成立民主理财小组,讨论决定大额支出项目,定期公开财务收支状况。在最容易出问题的诉讼费和其他费用的收取管理环节,严格实行银行代收、财政代管、“收支两条线”,坚决杜绝“小金库”、“账外账”,实现审判执行人员与涉讼财物的“物理阻断”,根除滋生腐败的条件。还从用水、用电、用纸等小事抓起,厉行节约,养成清廉节俭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人文关怀,不断增强艰苦奋斗的动力
    五峰法院坚持把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有机结合起来,注重人文关怀,不断增强艰苦奋斗的动力。
    政治上关心爱护。院党组经常向县委主要领导汇报审判工作和队伍建设情况,主动邀请他们到法院检查指导工作,争取解决法官队伍的政治待遇问题。2001年至今共为干警落实职级待遇16人次。实行选调生补员制度以来,每当新进大学生时,院长都要带领他们参观院荣誉室、观看“背篓法庭”专题片、介绍艰难的建院历程,上好艰苦奋斗的第一课,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妥善处理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对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大胆提拔重用,2007年有3人被提拔担任中层副职,还有一名年仅27岁的干部被交流提拔担任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学习上鼓励支持。10年前,五峰法院有相当一部分干警是从行政单位调入或部队转业安置的干部,专业知识普遍欠缺,不少干警面临着学习时间和资金的双重压力。院党组及时制定长远的学习培训规划,安排专项资金,采取多层次培训、个人自修、岗位练兵、专题研讨等多种办法,鼓励和支持大家参加各种审判业务学习。到2007年底,全院具有法律大专以上学历的干警占已80%以上,其中法律本科学历占60%。特别是实行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以来,五峰法院从十分困难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钱来,对通过司法考试的干警给予800元的奖励,有效激发了干警的学习热情,先后有15人次通过全国司法考试,仅2007年就有8人通过,占当年报考人数的67%,占全院干警数的15.4%,通过考试的绝对人数和相对比例都位居全市前列。
    生活上真情帮扶。2003年,一名干警身患重病,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院党组在全院组织捐款,并积极向县里寻求帮助,及时解决了12万余元的手术费用。2007年6月,五峰遭遇特大暴雨灾害,采花法庭法官覃守海家的水井被冲毁,妻儿老小的生活用水成了大问题,院党组及时送去慰问金,并迅速与水利部门联系,帮助他家修复了水井。近年来,院领导想方设法为13名干警协助解决了两地分居、财政进编、子女就业和上学等后顾之忧。还不定期地邀请干警家属进行座谈,介绍工作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希望家属们当好贤内助、廉内助,让干警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四、加强班子建设,带头传承艰苦奋斗传统
    五峰法院有个传统,那就是每一次班子换届时,前任领导都自觉把介绍五峰县情、强调艰苦奋斗作为工作交接的第一项内容。换届后的第一次党组会,主要领导都将艰苦奋斗与廉洁自律作为新成员到岗谈话的重要方面,要求班子成员带头艰苦奋斗、勤俭办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全院干警。
    做无私奉献的典范。建院以来,历任院长11人,其中9人是外地人。第8任院长李显华生在武汉,1964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五峰,40多个寒来暑往,他把青春献给了五峰,把故去的亲人埋在了五峰,把子孙儿女也留在了五峰。近几任院长都是从环境优越的县市区交流调任的,年收入减少近2万元,还要面临生活上的许多困难,但他们扎根山区,无怨无悔。
    做艰苦创业的典范。80年代修建院办公大楼时,院领导亲自拿起锄头、扛起扁担,带头挖基脚、运砂石,尽力节约建设费用。尽管时代在进步,物质生活水平在提高,但法院“一班人”艰苦创业的作风始终没有变。一辆“北京212”吉普和一辆“切诺基”吉普历经三届党组,共支撑了12年。党组成员一个人外出开会办事,一般不要求院里派车。一批50年代的办公桌椅,直到2005年才“退休”。
做甘于清贫的典范。原党组成员、政治处主任余修平,爱人下岗多年,上要赡养80多岁的双亲,下要供给两个女儿上大学,家里没有一样高档商品,孩子的学费有时要找亲朋好友筹措,但他始终能够守住清贫,在五峰法院工作20年,9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办案能手,4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并荣立二等功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