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案例发布1

基层法官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时间: 2011-06-17 15:33
    当前,基层法院工作量越来越大,面对的都是社会矛盾的难点问题和焦点问题,作为担负具体审判执行工作的基层法官始终处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风口浪尖,面临当事人、各级领导、内部考核、新闻舆论及社会监督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夷陵区法院对68名法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三个方面的负面心理直接侵蚀着法官们的心理健康:

    (一)工作压力越来越多导致的烦恼焦虑心理

    不断攀升的办案任务让基层法官难以喘息,夷陵区法院三年来受理案件数就说明了这一点:2009年收受理2151件、办结2073件,2010年受理2168件、办结2108件,2011年1至10月受理2728件、办结2202件,受理案件数不断攀升,而三年法官人数仅增加1人;上级法院、党委系统对基层法院考核,从审判绩效、信息调研宣传、政治业务学习到综治信访维稳等等,内容越来越多,指标设置越来越细,单审判绩效考评指标就有多达27项。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最后都分解到基层法官身上,任务越来越重,形成压力,这些压力叠加在一起,使他们产生烦恼焦虑的心理状态。

    (二)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导致的厌战心理

    法官的职责就是通过依法行使审判权,来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因而法官的行为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各级领导对法官的要求越来越严,人民群众、当事人对法官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尽管法官的审判结果一方胜诉一方败诉是必然的结果,但是不少输了官司的当事人迁怒于法官,赢了官司执行不到位亦怪罪于法官,向领导机关、监督机关申诉、上访,借助网络等新闻媒体向承办法官施压,无一例外的是职责法官办案不公、执法不力,面对领导的督办、社会的监督,基层法官为尽可能避免差错始终处于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紧张状态,不敢有一丝的疏忽。据了解,夷陵区法院审判执行工作一线法官30%的人表示时常为手中案件的处理寝食难安、身心疲惫。

    (三)付出与回报之间越来越大的差距导致的失衡心理

    与党政机关干部比,工作压力大,职位升迁机会少,多数法官难有成就感;与其他政法部门人员相比,尽管都具有要求高、管理严、责任重的特点,但比警察工资福利待遇低、社会地位低,比检察官工作压力大、社会地位低确实不争的事实;与同样具有司法资格的律师相比,法官在收入上却远远低于师出一门的律师。付出与回报的差距,让不少法官难以释怀,让少数法官心理失衡,不安心在基层法院工作,特别是不安心于在审判一线工作。

    二、对策与建议

    法官作为诊治社会疾病的医生,更需要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针对基层法官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法官心理健康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

    要象重视法官身体健康一样重视法官心理健康,把法官心理保健工作纳入各级法院重要议事日程,从人力、财力、智力上加大投入,确保这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教育法官学会自我调节,确保心理健康

    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辅导,让法官学会自我调适,自我舒缓心理压力,积极主动应对心理危机,从心理健康角度关爱自己。

    (三)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法院文化,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引导法官

    各级法院应该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让法官有展示才华、能力的舞台和增强自信的机会,增进法官之间、法官与外界之间的交流,让法官时时绷紧的心弦得到适当放松的机会,引导法官在文明、温馨、关怀、理解、健康的工作环境中愉悦地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微博等新型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让社会及时、深入地了解法官的工作和生活,塑造良好的法官形象,增强社会对法官的认同度,减轻社会对法官的压力。

    (四)积极设法改善法官政治经济待遇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力所能及提高法官的工资福利水平,提高法官的职级待。采取有效措施,多角度地保障法官人身安全,避免侮辱、伤害法官的发生,同时,设立法官权益维护机构,帮助履职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法官依法维权,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大家庭的温暖,避免心理失衡。

    (五)尝试建立一支法院系统内部心理辅导队伍

    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或人员较多的基层法院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工作室,由具有专业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咨询师定期进行法官应急反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放松访谈、思维分析等心理健康培训,及时对法官个体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法官提升抗压、自控能力,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有条件的法院也可以建立心理宣泄室、组建法官沙龙、设立心理咨询热线,缓解、消除法官因为工作、生活等产生的不良情绪。

作者单位:夷陵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