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茶乡法庭”:一杯“亲民茶”,沏出法治“幸福味”

时间: 2025-09-30 10:20 来源: 五峰法院

“人间珍品处处有,最难忘却五峰茶”。五峰采花乡,是楚天名茶第一乡,“采花毛尖”即源于此地。

如何维护好广大茶农茶商茶企的合法权益,如何以高质量司法护航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一直是五峰法院的“心头大事”。

近年来,五峰法院立足茶乡实际,加强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将茶文化精神内涵融入司法办案,构建“产业护航+多元调解+普法宣传”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法庭建到“家门口”!

五峰1.jpg

“现在开庭!”2025年5月7日,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响起,采花人民法庭正式恢复办公。

该法庭位于“楚天名茶第一乡”的采花乡,因此被百姓称为“茶乡法庭”。

五峰法院精选骨干法官,组建“1+2+1”(1名法官+2名法官助理+1名书记员)的审判团队进驻“茶香法庭”,受理采花乡、傅家堰乡、牛庄乡的一审民商事案件,让5.6万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截至目前,“茶乡法庭”受理各类案件166件,审结122件。

“真不是赖账!这几年生意都不好,最近设备升级又投了太多钱,实在周转不过来……”

“我们起早贪黑赚点钱不容易,几百块鲜叶款还拖欠。”

面对剑拔弩张的局面,承办法庭一边听茶农诉说生活的不易,另一边听茶企老板倾诉着公司经营遇到的难处。

“我们理解你现在的难处,但拖欠茶款已构成违约,若进入诉讼程序,不仅要承担还款责任,还可能影响企业信用。”

“都是乡里乡亲,和气才能生财。”

“早点达成调解协议,按期偿还欠款,既不影响生产,茶农也安心。”

承办法官耐心地做双方思想工作,巧妙运用“清、敬、和、美”茶文化内涵,在“法官﹢人民调解员﹢乡村干部”的调解主力军协作下,在“一杯茶消气、二杯茶说事、三杯茶谈心、四杯茶言和”中,促成茶企与192名茶农达成茶款分期偿还协议。茶农当场撤诉。

“云上调解”解茶忧!

五峰2.jpg

“欠我的茶叶款什么时候还!”

2024年茶商周某将精品茶网上出售给同乡李某,然而事后李某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多次失联,一万七千余元茶叶款迟迟未付。

“钱都不多,就是心里烦,没钱也要有句话。”

因涉案金额不大、事实清楚,且原被告作为同乡多次进行茶叶交易,有一定调解可能。承办法官第一时间电话联系了被告李某,对方表示自己在外务工无法到场。承办法官当即决定开展“线上调解”。

当天下午,通过“移动微法院远程庭审”系统,承办法官耐心疏导、“隔空”发力,从法理与情理双重维度开展调解,双方达成协议:李某当场支付周某茶叶款5000元,并承诺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剩余欠款。法庭当场为双方出具了调解书。

“没想到化解纠纷,人不到场都可以办。”压在周某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了地。

“上茶山”去普法!

五峰3.jpg

“高山云雾出好茶”,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让采花乡成为五峰茶叶核心产区,形成了“家家有茶园、处处有茶厂、人人是茶农”的产业体系,茶叶成为当地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送法上山、送法入企,“茶乡法庭”组建“青春背篓”志愿服务队支队,主动下沉一线,开展“茶园说法”“车间问诊”“市集普法”护茶行动,针对茶叶销售合同签订、知识产权保护、鲜叶收购协议等常见风险点,提供专业法律指导,帮助茶企茶商既解“当下难”、更谋“长远策”,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让“绿叶”变“金叶”。

主动延伸法律服务触角,“茶乡法庭”坚持穿梭在茶垄间,把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搬到茶山茶园、茶厂茶企,在漫山茶田、悠悠茶香中与茶农茶商茶企采茶、制茶、话茶,以拉家常、谈收成的方式,了解茶事民情,收集解答法律问题,将法治需求精准送达。

“茶乡法庭”建成后,累计开展各类普法宣讲活动12场次,发放各类普法资料1000余份。为近500名茶农茶商、20余户茶企提供司法服务,用心用情冲泡茶香浓郁、法韵悠久“司法五峰茶”。

一片茶叶,是自然的馈赠、千年的传承,是茶农生计、产业支柱和乡村振兴的希望。

这场“茶山里的法治实践”,是五峰法院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的生动注脚,“茶乡法庭”将持续把司法服务作为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强“茶多酚”,全力助力五峰茶产业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