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还清的贷款 一份未了的牵挂
在数字金融触手可及的今天,指尖轻点,一笔贷款就能解燃眉之急。
然而,当约定的还款日到来,屏幕那头的人却“失联”了,留下的不仅是未还的债务,更牵动着一颗颗焦灼的心。
不久前,法庭受理了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位00后小伙小张(化名),通过线上方式与一家银行签订了贷款协议,成功借款数万元。协议约定分期偿还,但小张在偿还部分款项后,便再无音讯。银行按流程催收无果,最终诉至法庭。
案件进入诉讼程序,难题也随之而来。法庭多方尝试,始终无法找到这位年轻的借款人。当法官辗转联系到小张远在老家的父母时,得到的消息令人忧心:其父母也坦言,许久联系不上儿子了。
“我们也很后悔,过去因为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关心和教育…”
获知不了小张的行踪,法庭计划依法公告送达诉讼文书。然而,就在准备相关程序时,小张的父母主动提出:“我们替他还!所有的,到期的、没到期的,都还清!”
法官了解到,小张的父亲常年在工地劳作。替成年子女偿还并非小额的债务,对小张父母来说,绝非易事。但他们一次性向银行清偿了全部剩余的本金、利息及相关费用。随着款项的结清,银行撤回了起诉,这起案件在法律程序上已圆满划上了句号。
案结,事却未了。目睹这一切的承办法官,心中百感交集。这不仅是一笔债务的清偿,更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生动写照。
结案后,法官特意与小张的父母进行了一次长谈。
“钱还清了,案子结了,但孩子的人生路还长。等他过年回家了,你们让他到法庭来找我,我想跟他聊聊。”
聊聊人生规划,聊聊责任担当,聊聊父母不易,聊聊诚信的价值——希望能用自己的经验,给这位素未谋面的年轻人一点点指引,哪怕只是一点点光亮。
笔贷款,因父母的担当得以清偿;一份牵挂,因法官的善意得以延续。
这起普通的金融纠纷背后,是父母之爱的伟大,是司法者肩头那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不仅要定分止争,更要努力修补裂痕,播撒希望的种子,为迷途者点亮一盏前行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