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文化 > 法官手记

扶贫路上的故事

时间: 2019-03-05 15:04 来源: 秭归法院

参与扶贫工作的这几年里,在与老百姓们的接触中,他们吃苦耐劳的心性、坚韧不拔的品格和艰苦奋斗的意志着实影响着我,触动着我,这也将激励我不断前行。

事未办成,但心更暖

郑会之是我的其中一户帮扶户,常年在外打工。他的父亲腿部严重残疾,行走都有困难。几年来我已多次去过他家,都只有他父亲在家。老人家非常热情,拖着残疾的脚、佝偻着背张罗拿椅子、倒茶水,忙活个不停。许是因为是本家,自然特别亲近吧。每每谈及家庭情况,老人家都显得有些自责,用满是褶皱的拳头捶打自己的腿脚,念叨着“要不是这腿,我还能帮上一些”。我安慰着老人家,想起残疾人的补贴政策,询问他,他却说自己“不够级别”。我拿着老人家的残疾证,去找了县城的史法医。

史法医一眼看穿了我的心思:“二级肢体残疾可以享受国家的补贴。”我赶紧拿出老人家的照片和视频,但让我失望的是也被一口否决,史法医解释说要“双手或者双脚缺失”才能算二级肢体残疾。

再次去见老人家,我有些惭愧,不知如何开口。但老人家倒是很想得开,反而安慰我“小郑啊,评不评得上二级我是不那么在乎的,政策也不能为我一个人放宽不是?你为我这个大山里的残疾老头跑东跑西,我已经很欣慰了,感觉我在城里多了一个亲人啊,我已经满足了。”老人家朴实的话语着实让我感动。扶贫我们还在路上,只要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就一定会有温暖和幸福。没有为老人办成事让我很是惭愧,但老人家对我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心里暖暖的。

 

从未如此骄傲我是一名法官

2017年,我又多了几户非贫困户亲戚。许多非扶贫户住的比较偏远,步行来回得一个多小时的山路,而我其中一户王恩成的家就在公路边,我暗自窃喜不用爬坡下坎。第一次去,老王不在家。打个招呼的来回,女主人已经麻利地按洗涮烫的程序把杯子“倒腾”干净,冲了两杯温热的蜂蜜水。

我和同事小刘说明来意,和女主人拉起家常。得知我们是县法院来的干部,女主人便大倒苦水,和我们聊起了家里的官司。原来老王一年前跟同村的人一起出去打工,还有5000元的工资一直没有结到手,两口子为这事十分犯难。说罢拿起电话喊回了老王。我和小刘面面相觑,低声嘟囔“咱们可真是走到哪里都有官司打啊!”

没多一会儿,老王喘着粗气赶了回来,见到我们直奔主题。老王从事土建工程,一个姓李的老板拖欠着5000多元的工资没有给付。老王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也没有什么法律意识,起初去要账,被李老板连哄带骗地就给推回去了,欠条、完工单啥也没有。李老板说会主动汇款给他,老王这一等就是一年多。开始李老板还接他电话,越到后来就不爱接了。我追问细节,老王只说老板是四川人,其他一概不知,唯一的线索就是电话号码了。我琢磨着真正的考验来了。我边安慰老王夫妇别着急,边构思着这电话怎么打。

回到单位我便尝试联系李老板,让我惊喜的是他接了电话,我开门见山地亮明身份,告知其有人反应他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并将诉讼维权、冻结查封财产等相关法律规定一并讲明。许是他确实“做贼心虚”,抑或是我亮出的几件“法宝”唬住了他,他连连解释,并许诺一定尽快给付工资。事实证明他没有食言,没过多久,老王夫妇就打来了电话,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我心里的石头也算落了地,终于利用我的“职权”办了好事,做了实事。

 时间总是在人的不经意间悄然流逝,留下的足迹却让人难以忘怀。回首几年的扶贫时光,有过烈日下走村入户的汗水,有过灯下整理资料的辛酸,有过得到老百姓认可的感动,也有过不被理解的彷徨。但一路走来,还是觉得扶贫的工作充实而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