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区里的小法庭
在夷陵区西北部的层峦叠嶂间,雾渡河人民法庭扎根乡间,将司法为民的种子深植于山区沃土,以法治精神融入当地特色产业,让司法力量守护民生发展。结合辖区内猕猴桃、天麻等农业资源丰富、工矿产业兴旺的区域特点,雾渡河法庭始终锚定“三个服务”工作原则,坚持精准施策、靶向治理,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群山之间绽放出别样光彩。
务实“巡诊”
为产业振兴注入司法动能
为守护山区群众的“钱袋子”,筑牢产业发展的“法治护栏”,雾渡河法庭干警主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化身“司法巡诊员”,深耕于特色产业一线。
在“世界猕猴桃原产地”,干警们穿梭于藤蔓之间,将庭审搬进田间地头。从种植环节的土地流转纠纷,到销售阶段的合同争议,干警们带着法律知识上门服务,用“大白话”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土地流转、买卖合同的相关规定,帮助种植户规范交易流程,防范法律风险。
去年,某合作社因猕猴桃品质争议与收购商产生纠纷,为查明实情,干警们顶着烈日进园查长势、走访问行情。“只有摸透地里的情况,调解才能心里有谱,老百姓才会真信服。”调解现场,法官的话质朴有力。
雾渡河法庭将中医药“治未病、治根本”的理念融入实践。在“天麻之乡”,面对天麻种植周期长、产品价格波动大的特点,法庭精准布局,联动市场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建立“天麻产业纠纷预警机制”,同时,深入三峡中药材产业园摸排司法需求,联合司法所等部门开展专题培训,量身定制并发放《天麻产业常见法律问题指引》,纠纷数大幅减少。
张弛之间
以司法智慧护航民生发展
雾渡河的叙事长歌,是当地一脉相承的文化瑰宝,法庭从中汲取“刚柔相济”的智慧,运用到民生小案的办理中,在“快”与“慢”间传递司法温度。
面对辖区内矿产运输繁忙、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的现实,实行“快处理”,法庭聚焦伤者救治之急,创新推出“3710工作机制”: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争议不大的案件,力争3日内完成送达、7日内组织调解、10日内督促履行,全力压缩审理周期,打通司法为民的“最后一公里”。
“要让伤者尽快拿到急需的‘救命钱’,既解‘法结’,又解‘心结’,更解‘经济结’”,这是干警们的共同信念。
夜幕降临时,法庭灯光不熄,“白天开庭、晚上送达”成为工作常态,那一盏盏灯,是山区里坚守的“司法微光”。道交纠纷的平均审理周期也从2022年的67天大幅降至目前的19天。
而在处理离婚纠纷时,法庭则展现出的是“慢功夫”。基于当地重视家庭的民俗民情,法官对尚有挽回余地的婚姻,巧妙借助长辈乡贤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并借鉴下堡坪乡“道场讲故事”的形式开展“道场说法评理”,在情、理、法的交融中引导当事人理性抉择。
针对特殊群体的急难愁盼,法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灵活施策。在一起老年人离婚案件中,为帮助失能的大爷快速申领政策补助,法庭启动绿色通道,收到相关材料、了解情况的次日就赶赴福利院进行现场调解。
下“一盘棋”
为基层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面对辖区地域广阔、社情复杂的实际情况,雾渡河法庭坚持协同共治,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乡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村委会等单位构建 “联动解纷共同体”,合力下好平安稳定“一盘棋”。
在路途较远的樟村坪镇和下堡坪乡,法庭与两地综治办、司法所建立“全天候联络机制”,实时互通有无,定期开展矿权、土地等纠纷专项排查,做到早发现、早介入,防止“小纠纷”酿成“大麻烦”。
此外,法庭还着力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发挥他们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在调解中融法于情,使纠纷化解更接地气、更贴群众心坎。法庭还常态化开展“法治赶大集”活动,选取典型案件走进集市村头,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拧紧群众“法治弦”。
从桃园药田到大山矿区,从农家屋场到集市作坊,雾渡河法庭以务实行动化解纠纷,以司法智慧温暖民心,更将当地深厚的人文底蕴融入司法实践,使法律刚性与人文柔性相得益彰。在争创“枫桥式人民法庭”的过程中,雾渡河法庭始终不忘初心,以务实的作风彰显司法担当,守护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