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山乡
    郭家坝村位于长江南岸西陵峡畔,背靠兵书宝剑峡,面朝长江支流童庄河,高峡平湖,风景怡人;该村行政面积约16.17平方公里,人口3862人,90%以上是农业人口,以柑桔种植为主;全村共有党员149名,设总支委1个,下设3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全村现已建成通组公路10条共长14.8公里,2009年人均收入3486元,8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广播电视覆盖率、电话通讯率达90%,并有小学1所,卫生室1个,是秭归县较富裕的行政村之一。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盘旋前行,三个小时之后,一座依山傍水而建的小村庄跃入大家眼帘: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山绿水间,彰显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裕。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桔园和菜地,绽放着蓬勃的生命力。远处,盘山公路如玉带蜿蜒而上,迎着初夏的微风,空气中涌动着一股浓清新的柑桔香气,令人无比愉悦!
    进村后,按照村支书和工作组的安排,我们几名相对年轻的机关干警,尤其是无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被分到村里位置较偏僻、条件一般的农户家中,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村支书谭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赵师傅家,房东大婶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帮我们放好行李,大家还没来得及坐下来细聊,就接到通知,要求我们立即随政治部黄主任前往走访村里的特贫户。
    66岁的谭大爷住在一幢街边小楼的“地下室”,一进门,一股农药味和着粉尘直冲进鼻腔,屋后就是华新水泥厂的大型搅拌设备,隆隆的轰鸣声一天24小时不绝于耳,屋里的家具长年蒙着厚厚的白色粉尘。谭大爷曾当了30年的村干部,当年为了继承香火超生了3个孩子,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现在四个女儿都嫁得不如意,前年又遭遇儿子突然离世的打击,谭大爷一度精神失常。在组织和村干部的关心下,谭大爷在拆迁退田时分到了两亩柑桔地,村里又为他在码头安排了一份工作,加上国家移民补贴,家庭年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精神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聊天过程中,谭大爷表示对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非常满意,尤其对郭家坝镇法庭的周秭民法官在去年处理拆迁退田遗留问题中的公正执法赞不绝口,连声称他是“人民的好法官”。针对谭大爷提出的水泥厂的噪音问题,村委会也表示正在和华新水泥厂商谈噪音、粉尘、污水污染的赔偿方案。
    回到房东赵师傅家已是黄昏时分,我们在灶台旁一边帮忙切土豆、一边和房东大婶聊开了,赵师傅一家有四口人——老两口和儿子,赵师傅在村里的水泥厂上班,大婶在家种地养猪,儿子在东莞打工,年收入有三、四万元,相比起教育、养老问题,黄师傅一家更关注如何增收,在本地企业上班和南下打工相比,除开生活成本,赚的钱其实差不多,像赵师傅这样的中年人更愿意留在农村生产生活。但现在物价飞涨,国家允诺的补贴迟迟到不了位,购买农机农具成了农民一笔很大的负担。如何在减少生活成本的同时赚更多的钱,成为赵师傅的一块心病。通过了解赵师傅的技术手艺,我提出买一辆小货车跑运输的建议,并告诉赵师傅一个好消息:经过实地勘察调研,宜昌中院准备对口帮助郭家坝村修建一条长1020米,宽6米的村级公路,修成后将会大大缓解山上群众的“出行难”和“卖柑难”。赵师傅听后非常高兴,他说,“水土问题”是山区的老问题,因为地广人稀,投资的效益不大,没有人愿意帮助解决,苦了山上的老百姓啊!中院的领导不仅为我们解决了实际问题,还为我们送来了精神粮食——上次为农民举办了两场治安处罚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讲座,这次又送来了大量的普法书刊,从你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五十年代下乡干部的影子,看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真感情!
    “身入才能心近,心近才能生情。”的确,“三万”等主题实践活动一方面是要解决农村、农民的实际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拉近和群众的距离,聚合民心民智,增进干群感情。正如省委书记李鸿忠所说,这是一次知“三农”、懂“三农”、爱“三农”、促“三农”的情感之旅。一个“情”字,道出了“三万”活动的精髓和真谛。我们要领悟这份情、用好这份情、落实这份情。
    所谓“情”,就是对群众饱含深情、凝聚真情。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近地气、亲三农”简简单单的六个字,想做好却不容易。习惯了车水马龙都市生活的年轻人,要求他们走出封闭的生活空间、虚拟的电子空间,和农民坐在一张长凳上交心谈心,不说外行话,不照本宣科,不摆“少爷”、“小姐”架子,推心置腹地了解民情,化解民怨,如果不是带着像对父母、亲人一样诚挚、反哺的深情,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只有在思想上充分尊重农民、用心融入农民,拜农民为师,才能拉近和农民的距离,以坦诚换信任,以真情换真心。
    所谓“情”,就是了解农情、掌握民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在走访农户时,每到一处,大家都努力做到“嘴勤”、“脚勤”、“耳勤”、“笔勤”。入户下田、仔细倾听、详细记录、出谋划策,了解第一手社情民情,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和问题。青年干警在思想上要跳出自我主义、理想主义的小圈子,在工作中要多倾听群众的呼声,努力做到多为民思,多解民忧,与民同乐,真正实现司法审判“三个效果”的统一。
所谓“情”,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迸发热情、燃烧激情。王胜俊院长指出,法院的司法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曾几何时,机关按部就班的工作流程湮没了一颗立志为民服务的雄心。直到今年初,“三万”活动在荆楚大地上掀起高潮,“服务群众、造福百姓、和谐基层、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口号,激荡着我沉寂已久的心灵。通过这次郭家坝之行,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法官,应坚持贯彻群众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司法服务水平——要了解“三农”,为农民提供最便利、最实用的法律服务;要体恤民生,让群众享受到司法体制改革的最新成果;要虚心接受群众的监督,以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呼声,以群众的评价作为改进工作的标尺;要和谐司法,完善司法便民细节,慎重对待涉诉信访当事人,力求达到案结事了、社会和谐的司法目标。
    所谓“情”,就是净化心情、陶冶情操。短短两天时间,我亲身体会到纯朴的乡民乡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亲情、人情、自然之情。相比这种质朴无华的简单生活,名利场上的世间万象显得那么浅薄、渺小。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金钱观,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动机、但求无过的工作态度、华而不实的行事作风,去浮华,存质朴,老实做人、踏实做事,坚守信仰,简单生活。
    告别了郭家坝村的乡亲们,汽车一路向东疾驰,窗外,明艳的春色次第掠过,却丝毫提不起大家的兴趣。短短两天的实践活动结束了,它带给我们太多的震撼、体会和思考:青年党员、干部如何转变观念、吐故纳新、创新发展,如何体恤民情、感知民意、服务民生,如何才能承担起时代的重担、人民的重托?这一切都像巨石一样压在我的心头,久久无法释怀。但我相信,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必须经历矛盾和彷徨,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必须经历痛苦和涅槃,只要我们心中坚守不变的信念,投入百倍的努力,我们的青春一定会和伟大的事业一起闪光!
作者单位: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