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案例发布1

沐浴幸福阳光 共同迈向小康

时间: 2011-03-29 15:09
    初夏的五月,芳菲歇去,夏木阴阴。响应省市委“三万”活动要求,在中院党组决定下,我院一行16人在院党组成员、政治部黄主任、机关党委姚书记的带领下,赴秭归郭家坝村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

    此行前,我曾两次参加院里组织的帮扶五峰柴埠溪村的活动,入深山,访农户,送化肥,这一晃已是五六年前的事情了。柴埠溪那秀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贫穷的生活至今仍历历在目。如果说柴埠溪的贫穷令人震惊,而郭家坝之行则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惊喜。一路上,我睁大了发现的眼睛,希望在了解郭家坝的民情、民意、民生的同时,对自己的工作、人生能有些思索和领悟,境界有进一步的升华。

    郭家坝之“初体验”

    陈书记的《梦里田香》尚在脑海徜徉,我们已坐上了开往郭家坝的汽车,一路上望着满山的翠绿,思绪纷飞。虽然我自小生在城里,长在城里,但我的父母却在农村长大,我对农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次是体验生活,还是回归故里,一时真让我有些时空交错的感觉。车行驶在蜿蜒起伏的盘山公路上,一座座山峰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伸向未知的远方。山峦如黛,云蒸雾绕。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当一排排楼房从眼前闪过时,有个声音告诉我,郭家坝镇到了。

    时近正午,我们先在镇上的餐馆里吃午饭,席间认识了郭家坝村的村支部书记谭玉英和村主任兰发刚。又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了桥西端的村委会。这是一栋四层的楼房,楼前还竖立着一根高高的国旗杆。谭书记和兰主任的办公室在二楼,室内的陈设和城里差不多,液晶屏电脑,便携式复印机、现代感的办公桌椅等等一应俱全。办公区的对面就是农家书屋,墙上悬挂的两幅红字标语“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分外醒目,医药类、农业技术类等等各种书籍把书柜塞得满满当当。

    我们座谈的地点就在书屋旁的会客室里。座谈中,我们了解到,郭家坝村位于秭归县郭家坝镇中部地带,2001年7月由原郭家坝村、袁家冲村、郭家冲村、赵家坡村四村合并而成,版土面积16.17平方公里,耕园地面积7000亩,水域面积6000亩,林地面积11363亩,柑橘面积5845亩,全村总人口3865人,1444户,目前年人均纯收入3739元。自去年我院与该村结成对子之后,两年来,我院通过送干部、送资金、送法律,送温暖,送书籍等方式,与村民们携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郭家坝的面貌也在悄然变化。

    老支书的“苦辣酸甜”

    从村委会出来后,我们分成四组走访了四家有代表性的农户。我和鄢睿、王田甜、谷晓峰一组,四人跟随着黄主任和谭书记来到了谭光林的家—一栋正对着华新水泥厂的四层楼房。

     谭光林,一位当了30年的老村支书。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正从里屋出来,一身军绿色中山装外套敞开着,露出了里面的白色T恤,黑灰色条纹长裤下蹬着一双褐色网状皮鞋。见到我们,他热情地递烟,拖来椅子,招呼我们坐下。

谭光林一家四口人,四个女儿已经出嫁,唯一的儿子因2005年的一场车祸离开了人世,留下媳妇和8岁的孙子跟着他们生活。他和老伴在家务农,现在种植了两亩脐橙,房子有两层半租给了开餐馆的,另外他还在水泥厂的码头打扫卫生,加上移民抚恤金、组织部门的干部补贴,一年下来有近3万元的收入,这在当地已算很不错了。谈到这里,谭光林那红褐色脸上的皱纹开始舒展,眉眼间熠熠生辉。他说自己很满足,国家的惠农政策让移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党和政府切实为老百姓在办实事。

    在谈到他30年的支书经历时,他感慨,基层干部是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村干部难当,山区的村干部更难当。希望现在的干部多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更贴近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把真正困难的农户放在心上。我想这也正是省市委开展“三万”活动中对干部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吧。

    当村官难,当法官不易,谭光林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分家析产的诉讼,让他对法官称赞有加。事情源于儿子去世后,儿媳妇认为自己为建房子出了钱、出了力,到法院起诉,希望能拿到自己的那份。经过郭家坝法庭法官的耐心调解,谭光林和儿媳妇冰释前嫌,均对调解的结果感到满意。他说我一直相信法律是公正的,郭家坝法庭的法官是公正的。

    谈话间,对面水泥厂的机器噪音不绝于耳,以致我们的交流都很费劲,我努力地调动着听觉神经,真是难以想象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的日子,而老支书似乎早已习以为常。谭书记在一旁说,水泥厂的生产引发的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日益严重,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尤其是严重影响了柑橘的生产,村民们反映强烈。现在有关部门已责成华新水泥厂对此进行补偿,方案还在制定之中。

    下午四点,我们起身向老支书告辞,黄主任代表中院送上了慰问金,王田甜拿出了一包衣物,一齐塞到谭光林的手里,他紧紧握着黄主任的手,不住地说着感谢。

    “后靠”移民的心结

    探访完了老支书,在谭书记的引领下,我们有幸踏上了小驳船,沿着清澈的卜庄河和龙潭河,纵观郭家坝村的全貌。两岸青山巍巍耸立,片片桔园翠绿欲滴,一栋栋乡间楼房鳞次栉比,好一幅令人陶醉的人间美景。谭书记介绍说虹桥就是郭家坝与邻村的分界,所以船行至虹桥便调了头。龙潭河面波光粼粼,与青山交相辉映,突然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响,我们定睛一看,水泥厂硕大的厂房、传输设备就矗立在河边,河面上已经停了好几艘等待装载水泥的运输船,还有一艘正在装载,裸露的散装水泥从管道里倾泻而下,船头已微微下沉。眺望对面的远山,硬生生地被扒掉了绿色的外衣,光秃秃的令人震撼。现代化的生产带来了经济效益,解决了村民的就业,也给环境带了毁灭性的打击。如何在推动现代化生产的同时,将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保持生态平衡,这也是“三万”活动中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

下了船,我们穿过蜿蜒的田间小道,沿着山坡拾级而上,夕阳早已将路铺上了一层耀眼金箔。我们根据安排分组入住农户,我、鄢睿和王田甜三名女同志有幸被安排住进了厨艺很好的李秀英大姐家。

    古有愚公移山,今有三峡移民。作为一直生活在大城小市里的我来说,对于三峡移民为大家舍小家的伟大牺牲,坚韧不拔的毅力,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打从心底有种油然而生的崇敬。李秀英家就属于“后靠型”的移民家庭。

    她家也是一栋四层楼房,就在距离村委会500米的地方。我们刚进门,一位身穿灰青色工装上衣,卡其色休闲长裤,汲着黄色拖鞋的中年男子便迎了上来,他叫赵建云,是李秀英的丈夫。听到谭书记的声音,一个朴实的农家大嫂忙从厨房里出来,和气的脸上笑容可掬,她就是李秀英。

    李大姐叫赵大哥招呼我们,自己转身进了厨房。知道我们要来,她还请了一个同村的妹子来帮忙。看着她俩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我们赶紧到厨房去,只是为时已晚,菜准备的差不多了,只等着开饭了。端菜、摆碗筷、盛饭成了我们唯一能做的。看着满满一桌子的菜,我们既感动,又惭愧。感动的是李大姐把我们当做上宾来款待,惭愧的是本是来体验生活,却又让人家破费。看来此行住农家更多地只能靠发现,而非体验了。

    吃过晚饭,我们和赵建云夫妇攀谈起来。他们一家三口人,赵大哥在水泥厂上班,李大姐在家务农,家里的6分田种着长虹,19岁的儿子东莞打工,加上国家补贴,家庭年收入2万多元。“前段时间家里买了台汽油机,只花了400元,国家补贴了大半呢”,“现在惠农政策好,孤老有五保,贫困有低保,患病有医保,大病有救助”,赵大哥兴奋地说。“只是土地太少了”,一旁的李大姐插了一句话让正说得起劲的赵大哥沉默了下来。

    李秀英一家原来的2亩1分田位于175以下,蓄水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辛苦苦培育的柑橘树被淹没在水里,赵建云这个坚强的汉子眼眶湿了。家里的房子没有被淹,但也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只能另寻一处建房。2002年,赵建云贷款8万多元,加上一点积蓄,花了15万元才建起了现在这栋四层的楼房,直至去年才把贷款还清。聊到这里,李秀英说,像他们这样淹田没淹房的后靠移民,村里还有好几十户,国家只给了淹田的补贴每年600元,但是建房子却没有政策补贴,加上现在的6分田,不仅太少,而且多是土地贫瘠、无灌溉条件的陡坡地,远赶不上以前的土地肥沃平坦、土层深厚。

    土地、政策,一直是围绕我们谈话的主题。中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离不开土地,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农民关心政策,因为政策指引着土地的分配和发展方向。我很惭愧,自己对土地了解的太少,对政策也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思考,面对他反映的情况,我能做的也只有默默地倾听,记下他的问题反馈给相关部门。

当时针指到九点,李大姐带着我们来到了四楼的房间,床上铺着整洁的床单,闻着刚洗过的被褥散发的淡淡的肥皂香味,丝丝暖意浮上心田。我站在窗前,看着一轮圆月挂在天边,繁星点点。没有了城市的万家灯火和霓虹闪烁,在皎洁的月光下,郭家坝显得无比宁静。

    “原住民”的幸福微笑

    第二天一早,清晨的阳光洒向山谷,霞光万道,满谷生辉,四周农家屋顶炊烟袅袅。我们告别了盛情的李大姐,抓紧时间走访了两户农家。

    赵远翠,一个曾当了11年妇女主任的大妈,一听我们是市法院来的,便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屋坐下。她丈夫在村里开诊所,儿子考进了城里的大学,家里3亩田年产柑橘3万多斤,家庭年收入可达四五万元,这已是我们这次走访里收入最多的家庭了。说到这里,大妈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她还介绍说,她们家不属于移民,房田都未淹,三峡蓄水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没有影响;对国家的惠农政策很满意,60岁以上老人的社保、农村合作医疗、家电下乡、农具补贴,这些她都有切身体会。

大妈身边还站着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是赵远翠的侄儿。去年老婆与他离了婚,他独自一人带着年幼的女儿生活,虽然家里也种了柑橘树,盖起了大楼房,无奈因为要抚养女儿,没办法再出去给人开船。“如果能够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好了”,他感叹道。郭家坝村企业少,缺乏相应的就业渠道,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这也是困扰该村发展的一大问题。

    一眨眼,集合的时间快到了,我们满怀着谢意,向赵大妈挥手告别,大妈依然用她那幸福的微笑欢送着我们。

    小康路上的“荆棘”

    这次郭家坝之行,天公作美,去时小雨,回时小雨,唯在郭家坝的一天半晴天万里。坐在返程的车上,我把这两天的活动梳理了一遍,走访的农家普遍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地少质差,这是其中反映最突出的问题。郭家坝人多地少,垦殖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0%,三峡水库淹没部分耕园地后,移民就地后靠搬迁安置更增加了生态环境的压力,村民们对耕园地面积感到不满意,对质量也不满意。库区水位线上残存的耕园地多数为250C以上的坡耕地,且土地贫瘠,质量低,改造难度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农作物不能旱涝保收,完全靠天吃饭。

    二是政策落实有欠缺。村民反映国家惠农政策好,买汽油机有补贴,但村干部落实不够及时。针对村里的小农池子工程,认为池子建好了,但未建抽水设施,抗旱时依然缺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是华新水泥厂的污染需治理。水泥厂的生产引发的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日趋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对柑橘的生产影响极大,亟待有关部门进行治理,确保库区的生态平衡、农业的生产发展。

    四是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狭窄。因土地容量不足,实施安置的后靠移民,其生产安置费在安置后多数用于新建了住房,没有资金实力进行产业及副业发展。加之部分移民文化程度及就业技能普遍过低,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就业需要,村里也没有足够的企业进行安置,造成剩余劳动力赋闲在家,易引发新的矛盾。

    后记

    我们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去解决问题。这次省市委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就是通过走访入户的形式,让我们离开久坐的办公室,扑下身子走访民情、倾听民意,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才能真正把工作做到点子上,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通过走访的情况来看,总体而言,郭家坝村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好,村容村貌都发生了喜人变化。眼下,我们只是完成了把脚印“印”到农户家中的第一步,后面要做到的就是“办实事、促发展”。与村民比起来,我们的生活环境更为优越,条件待遇要好得多,更应当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工作。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我们应当时刻牢记自己从群众来,更要到群众中去。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引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切实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院的倾力支持下,郭家坝村的面貌一定会有更大的改观,村民们的生活会有更大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定会实现。一句话,郭家坝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单位: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